分层走班,开启别样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嵊州市谷来镇中学 黄绍良

谷来镇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在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习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教师往往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后20%学生身上,且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授课,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得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而优等生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为此,我校在2016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在七年级的数学和科学两个学科,率先实行试点分层走班教学探索。

一、人性化分层

将七年级4个行政班按学生的学科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新组成新的4个教学班。其中成绩中上的组成2个“善学班”、成绩中下的组成2个“勤学班”,人数都为30人左右,学生上课采取走班形式。

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的难点在于,合理分层以及分层结果得到认可。为此,教务处力求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宣传到位。在分层前分别召集教师和学生开会,发放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加深认识,明确责任,让各方都了解分层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二是指导到位。学校由教务处、年级段、教研组长、班主任组成分层走班指导执行小组,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三是调查到位。学校印发《选层意向调查表》给每一位学生,摸排学生意向。

四是意愿到位。对那些坚持要求跨层上课的家长,学校允许其提交申请表并签订协议,若在下一次重新分层时达不到要求,学生必须返层。这样既照顾了某些家长的情绪,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态度。

二、差异化要求

学校要求教师在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要求上体现差异化。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A层保证“吃得饱”“吃得好”;B层保证“吃得下”“愿意吃”。

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滞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

根据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为知识的拓展及运用;第三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思维的培养及方法的掌握,对“勤学班”的学生不作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对B层次的学生要降低起点,铺设阶段,分解难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帮扶下,以“扶”为主,进得来,上得去,重在引领,当日事毕;对A层次的学生重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三、精细化管理

在日常管理上,我校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制,教学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时时向各个行政班班主任反馈。

由任课教师排定学生座次,划分学习小组,由各小组代表组成学科管理委员会。

教务处组织人员定期对教学班教学情况进行听课、评课、座谈,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各班安排一位学生负责记录上课情况,将突发问题及时上报班主任。

要求分层走班教师认真备好课,授课内容与班级的层次相适应;课前提前进教室;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做到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及时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能在课堂上加以解决的及时解决,几个重点关注对象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因为分层而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集体备课(分层目标、内容、作业),备课组内教师加强合作交流。

对A层学生的辅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思维的培养,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层学生的辅导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题型的练习上,当然B层学生可以向A层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能力整体优化。

四、多元化评价

学校对各层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一个阶段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及教师的建议对学生进行层际间的流动,如根据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的综合表现,学校共有11人由B班升入A班,7人由A班降到B班。

层际间的流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你追我赶蔚然成风。对向下调整的学生,班主任也会教育学生要会反思和担当,对思想顾虑突出的学生,学校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其填写留层申请表。学校还对升层学生在年级段内进行表彰。

教学考核采用学科组整体与教师个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为加强各层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教师考核重点为学科组的整体水平。教师个体考核重点是学生的发展性增量评价,以及同一层级平衡班的学科成绩比较。

分层走班两年来,学校对各次考试各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分析,以数学为例,在试卷难度系数0.75的情况下,分层走班之后平均分有所上升,尤其是优秀率、合格率也呈上升趋势,低分率稍有下降,但未出现明显效应。

从纵向的考试数据来看,应该说是有所收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分层层级不够多元。最理想的层级可分为三层,或者更多,分层施教可以更具针对性。二是学生分层后不适应。不论参照什么标准,初始状态的分层只能是相对合理,随着学习的深入,少数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要求及时发现苗头,允许学生中途调层。三是换课与代课困难。走班时段,同一年段同一学科的教师同时在上课,只要其中一位请假外出,就完全没有办法调整。四是个别家长和社会的误解。总把分层走班与快慢班联系在一起,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持反对意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