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四秩 逐梦一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汇星楼矗立在一片荔枝林中央,是深大各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基地。 深圳大学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于2010年向母校赠送的黑松,苍翠伫立在深大汇元楼前。 深圳大学万人毕业典礼在春茧体育馆举行,2023届深大毕业生从深圳湾出发,奔赴山海。 谢和平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不久,南山粤海门还是一片片的滩涂、荒山和荔枝林。

    40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在粤海门那片荔枝林上建立的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已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重要的人才摇篮和科创高地。

    南海大潮奔涌,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大,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频共振,在40年的风云激荡中勇立潮头,争先示范,为改革之城育才,为开放高地聚力,为科技先锋创智,成为深圳创新的“强引擎”。

    40岁的深大,继续创造着地方本科高校新的“深大速度”和“深大样本”。2022年,深大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大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深大迎来建校40周年。不惑之年的深大正青春,在历史荣光的辉映下,赓续使命焕发新彩,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目标,继续传承“自立、自律、自强”的“三自”精神和“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奋力创新高校办学路径,用好改革、开放、创新“传家宝”,助推深圳强示范、强活力、强枢纽、强人才,奋力实现高校腾飞和城市繁荣的双赢。

    因城而生、以城为名,为城育人、与城同兴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于是,深大应改革开放而生,诞生在特区沃土之上,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从建校伊始就深深融入了深大的血脉。

    生逢其时,自当肩负使命。天生带着改革“基因”的深大,应时代之变、急特区之需,先行先试搞改革,脚踏实地育人才。“深大是为特区大规模培养多行业人才而创办的,这是我们的立命之本。40年来,深圳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深大都能应需而变,培养适合的人才。”在深大党委书记李清泉看来,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不能隔绝于世界风云和时代潮流,更不能自外于脚下土地和历史进程。地方本科高校应脚踏实地,基于地方当下人才需求精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好人才,并将其作为发展之基。

    本世纪初,深圳遇上“成长的烦恼”,经济增长面临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源短缺、地少人多、环境承载力透支的“硬约束”。深圳遇山开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跨向“中国创造”。此时的深圳,亟须以新型人才驱动产业,以智力引领创新。深大以初心践行育人使命,应需而变,着力培养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持续的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深大继承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基因。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面对大规模生源,深大摸索出‘专创一体、多元分级、自主发展’的培养理念,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表示,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职能由学生部转入教务部,让原来平行并列的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如同双螺旋结构的DNA。

    厚植沃土培新芽,深大整合政产研学等多方创新创业资源和育人要素,邀请企业行业优秀人才作为创业导师;还搭建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梦想加油站”,孵化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深大学子以创新创业的勇气智慧书写“强国有我”历史担当。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深大实现深圳本科以上高校国赛金奖“零的突破”;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九届“互联网+”广东省分赛中,深大一举夺魁,继续冲击国赛。

    创新创业梦想在这里启航。截至2022年底,深大学生创业园已孵化466家学生创业企业,销售额或市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千万元级别的达30多家。深大学生、教师、校友在学校周边创办数百家高科技创新公司,现在以每年新成立几十家公司的速度持续发展,基本形成“深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在深大周边,就有腾讯、正中投资集团、海岸投资集团、雷柏科技等多家知名校友企业。

    40年来,深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将办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向人才培养倾斜,培养出深圳约一半的本科毕业生,扎根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不乏马化腾、史玉柱等一大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他们带着深大的“三自”精神走出校园干事创业,为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作贡献,甚至影响着深圳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创新历程。

    引才育才,提高“引进来”吸引力和“走出去”竞争力

    创办于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窗口之城,深大天生被赋予“开放、包容”的特质:名校援建,博采众长;筑巢引凤,广聚人才;着眼大局,面向世界。

    建校之初,深大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高校对口援建,一大批知名学者从大江南北云集而至。凭借名校办学经验,深大得以在“高原”上“起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星河中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

    此后,深大以高起点打造大平台和好机遇,凭借深圳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飞速攀升的影响力,广纳英才,助力学校向“高峰”继续攀登。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如何激荡出磅礴力量,助力深圳推进好发展第一要务?步入新时代,深大处于“一带一路”“双区”建设等大格局中,以开放引资源、聚合力,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学校以“政策特区”构筑“人才高地”,引进700多名深圳“孔雀计划”人才,占全部新进人才的60%以上。城市与大学共谱了一首“枝繁巢暖,引凤来栖”的交响曲。

    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助力“凤飞”。为了让人才智慧充分涌流,近年来,深大建立完善学术荣誉岗位、特聘教授、“预聘—长聘”教师、全职授课教师、科研人员等聘用管理制度,形成了畅通的人才发展通道与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分层培养体系。学校不但构建了青年教师稳定支持机制、博士后和专职研究人员晋升通道等,还对青年教师科研经费、青年教师申报人才项目提供大力支持,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铺路搭桥。

    有了“引进来”的吸引力,更要有“走出去”的竞争力。深大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走出去,赴海外高校进修、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研究参与度。学校与境外285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高水平合作办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

    “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深大共建共享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深大智慧。自1987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通过留学生口口相传的好口碑,深大留学生数量、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数量、培养质量不断创新高,现已培养了两万多名来华国际学生。得益于在深大的留学深造,Das Polash Kumar(中文名王阳)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学成后回到孟加拉国当上了大学的系主任,为其祖国发展贡献才干,也将脚踏实地的深大精神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深大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服务的一个缩影。

    作为“窗口大学”,深大是深圳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相互观照的重要窗口。如今,深大以更加主动、更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为建设教育强国聚伙伴、汇资源、搭平台、强引领、促共赢。2022年,学校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23所境外合作高校签署或续签合作协议,获批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深圳南特金融科技学院。今年,深大首所海外分校“深圳大学东京学院”正式开学。深大成为“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的精彩样本之一。

    “标新立特”,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学增至15所。这曾给深大带来了竞争的压力。

    “如何将强校云集、激烈竞争的压力转变为特色发展的动力?深大在探索中闯新路、强特色,因为学校自创办伊始就坚守‘标新立特’。这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生动注脚。学校力戒宽泛,精准找好自身发展定位,走差别、重点、优势、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持续创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优化调整,从同型竞争走向错位发展。”李清泉强调,建校40年来,深大没有固守旧有的质量观,去一味模仿国内外的一流大学,而是以自立自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探索出融入区域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学校特色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