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 绽放芳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雪晶在青海省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开展寒假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何鉴贤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受访者供图 张子嫣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受访者供图 郭洪宇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中学开展教育实践。受访者供图

    位于青海东北部、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县,是个常住人口只有十几万的小城,教育资源薄弱。这里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朱雪晶的家乡。

    今年9月初,作为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的新入职教师,朱雪晶站上讲台,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2022年9月7日,在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师范生,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时代对师范生更加迫切的呼唤。如今,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北京师范大学2023届200多名公费师范生已经投身河南、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11省份的教育一线,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工作岗位。

    把青春奉献给教育,把根扎向基层。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回乡:比起锦上添花,更愿做县中发展的薪火

    有人问朱雪晶,作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公费师范生,尽管有就业地区的限制,但依然可以选择西宁等大城市,为什么愿意回到小县城?

    朱雪晶的回答很简单:“对于像西宁这样的城市而言,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我的家乡一定更需要我。”

    门源被称为青海的北大门,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独特的人文底蕴。但是相比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门源县的教育却存有短板。

    “在我读高中时,我们县只有两所规模比较小的高中,软硬件条件都比较薄弱。”2016年,在山东援青的大背景下,中考结束后,朱雪晶进入了异地高中班,在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度过了自己的高中时光。

    异地求学的那段日子,让朱雪晶对东西部的教育差距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前沿的教学理念、更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中三年,朱雪晶发现,原来学习除了传统的“你讲我听”外,还可以有小组自学、探究学习等新形式,课堂除了一方教室外,还可以在威海卫战役博物馆里、济南趵突泉边……“这是我在青海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朱雪晶说。

    2019年,朱雪晶考取了北师大公费师范生,在广东珠海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从大西北到东部沿海地区,在外求学、生活数载,朱雪晶认为,从十几岁就开启的异地求学经历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看到了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发展教育的红利。”朱雪晶说,不管是选择读公费师范生还是回到家乡,其实都是希望能帮助到曾和自己一样的孩子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更多可能。

    和朱雪晶一样。张子嫣也选择了回到县中任教。目前,她是贵州省惠水县民族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

    “惠水也不是你老家,为什么要从大城市‘退’到县城去?”这是很多人听说张子嫣职业去向时常有的疑问。位于贵州黔南的惠水县,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县。

    求职之初,张子嫣也迷茫过。这种迷茫感,随着她在贵州各个学校间的频繁穿梭而更加浓烈。在这些师生规模庞大、已经拥有一套良好运转规则的名校里,张子嫣常常怀疑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她渐渐生出一个想法:既然要做老师,为什么不去一个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呢?

    县中这个曾被她忽视的广袤领域就此显现。“重视教育,县城发展潜力大,现有教育资源薄弱。”这是张子嫣在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县中时的标准。

    从遵义到惠水,从绥阳到习水,经过多番对比,她选择了惠水。

    “在惠水,我能感受到奔驰的发展速度。”张子嫣说,每次走在县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她年轻的心感受到蓬勃的活力。如今,惠水民族中学正在进行扩建,在大力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下,张子嫣也在住房、医疗和待遇等方面,感受到了县里满满的诚意。

    “学校正铆足干劲地创优争先,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好环境。”张子嫣说,比起人才竞争激烈也相对饱和的城市,“在县城、甚至乡村的广阔天地里,更有我们施展作为的空间”。

从教:一颗朦胧的种子,最终开成了花

    伴着琅琅的读书声在妈妈的背上安睡,是郭洪宇对生命最初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郭洪宇的母亲在大巴山区的一个村镇从教。郭洪宇出生在那里,也跟随母亲在那儿度过了自己上初中前的全部时光。

    “当老师能旱涝保收”是郭母那一代农家学子选择从教的质朴愿望。那时,郭洪宇的外公外婆都是地道的农民,同时抚育4个孩子的重担常常让家庭经济陷入困窘。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补助、毕业还包工作分配的中师吸引了母亲。

    对比母亲那一辈人从教的原因,郭洪宇认为,对于自己这一代年轻人而言,从教这件事,更像是“一颗朦胧的种子最终开成了花”的漫长过程。

    “自我母亲之后,家里的小姨、表姐都成了教师,可以说,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也因此报了公费师范生。”但郭洪宇也表示,“这并不是说我当时就有一种非常强的从教信念,这不真实。”

    对于面临更多选择和诱惑的大多数年轻人,从教,是一个不断坚定的过程。

    高中时,因为常常能深入浅出地把一道道数学难题拆解清楚,何鉴贤是备受同学欢迎的“小老师”,也是数学老师的习题课“金牌”讲解助手。

    痴迷数学又喜欢和人交流,成长中,不少人都曾感慨地对何鉴贤说,做个好数学教师吧。但回看推动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力量,何鉴贤认为,那来自于成长中的遗憾。

    高二那年,刚接触奥赛一年的何鉴贤代表学校参加了云南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他回忆,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没有并肩的同伴,在艰辛的备赛路上,他最大的倚仗只能是自学。

    这次参赛也让他看到了,由于缺少好的师资,云南对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挖掘、培养有很大的不足,云南本省学生的数学竞赛成绩也在全国“吊车尾”。

    “不同区域中的‘好苗子’,从概率上讲,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师资、资源多寡等原因,呈现出来的差异又是那么大。”从自己学习奥数的感受出发,何鉴贤认为,对于那些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竞赛是一个重要的拓展数学学习的窗口,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知识层面了解相关难题,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深入地走进数学,感受数学之美。

    在思考未来人生方向和职业选择时,自觉已经“晚了一步”的何鉴贤感觉到,与其他同样具备天资的“数学迷”相比,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也是我成为一名数学教师而不是数学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何鉴贤回到家乡昆明,成为了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他对自己有两个期许:一是能发掘和帮助到一些有数学天赋的拔尖学生,帮他们把数学能力往上提一提;二是“让一个班中少部分学生最终投身数学,让大部分学生喜欢数学、所有学生不讨厌数学”。

    课堂上,这个年轻教师会和学生说,“学数学,其实就像你们平时玩的剧本杀游戏一样,也是用一些已知的条件推出一些未知的结果。”何鉴贤说,自己是因为喜欢数学才做的数学老师,希望能用这份喜欢和热爱感染、影响更多的学生。

成长:在实践中接受洗礼,坚定地走在路上

    “出国留学、考研、尝试更加多样化的职业,好像别人的路更宽广。”大学期间,对比自己和同学的生活,郭洪宇有时也会感到迷茫和羡慕。

    2022年,郭洪宇带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返乡调研实践活动。20多天的时间里,他带着“摸清家乡教育面貌”的调研目的,和同是来自大巴山的师范生同学一起深入访谈了当地20位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他们找到了一个高频词“人才”。“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和现在的劳动力输出地,家乡人民很重视教育,但由于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难以摆脱缺师资、教研弱、生源流失窘境。”在报告里,郭洪宇如此总结。

    教育教学“双实践”模式,是北师大未来教育学院和乐育书院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特色。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需要利用暑期开展两周以上的教育实践和调研活动,认识和理解我国基础教育现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引导学生将实习、调研中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选题,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