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成长导师是如何炼成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从机房出来,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16机电班学生虞梦笑激动不已:“终于‘抢’到张妈了。”虞梦笑口中的“张妈”是学校的英语教师张金珍,一位有着近2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刚刚在机房进行的是学校每学期的重头戏:学生上网选择成长导师。这是镇海职教中心践行成长导师制的第5个年头。在学校,像张金珍这样深受学生欢迎的成长导师还有很多。

成长导师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中职选择性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探索成长导师制。今年4月举行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教师职业素养类比赛更是新增了成长导师赛项。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看来,成长导师的专业化是突破中职选择性课改瓶颈的关键之一。那么,一名好的成长导师需要怎样的实践智慧和教育情怀?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做学生的“心灵捕手”

有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存在逆反心理……相较于普高学生,中职生似乎有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

镇海职教中心校长张建强认为,作为一名成长导师,首先要强大学生的情感力量,呵护他们“易碎”的心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作为成长导师,初衷就在于此。“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对待这些孩子,成长导师要从‘心’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爱,让他们知道成长的道路并不孤单。”

在镇海职教中心,每一名成长导师都要给自己的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成长导师每周要和学生保持至少两次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还把成长导师的谈话次数、家访情况、学生测评都纳入了成长导师的考核范围。

身为新疆内职班学生的成长导师,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新疆部主任励姜更是深刻领悟到:“只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汤波·赛尔克是烹饪专业的一名学生,由于勤奋刻苦,学习上出类拔萃。但不知何时开始,这名曾经的“得意门生”却让励姜苦恼不已:上课迟到、作业不交。面对汤波突如而来的负面情绪,假期里,励姜踏上了去新疆家访的路。得知汤波父亲早年因意外丧失了劳动力,母亲在他前往内地求学期间查出患有尿毒症,汤波多次向父母提出想结束学业回去照顾他们却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时,励姜被深深触动了。他为汤波争取了一个在学校清真食堂带薪实习的岗位,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那个活泼开朗的汤波终于又回来了。

“外在表现是内心情感的影射,汤波在校期间的异常表现,源自于他内心深处那份跨越五千公里的孝与爱。”励姜说道,“成长导师要做学生的‘心灵捕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接通学生的“希望电路”

“我可以。”这样简单的三个字却不是每个中职生都能脱口而出的。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工美专业学生胡渊雯就是一个从不愿意说“我可以”的孩子。4岁时的一场变故使她失去了听觉,即便装了人工耳蜗,说话也不流利。刚进校时,女孩的眼神里流露出自卑、怯懦。此次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教师职业素养类比赛成长导师赛项的一等奖获得者、教师林娅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快乐和希望,关键在于如何感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开启方式。”

当林娅发现胡渊雯虽不擅表达,却有着很好的画画与动手能力;虽不喜与同伴交往,却对小朋友特别亲近,于是为其开启了“培智之旅”,带她走进特殊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教特殊孩子画画、做手工。让人惊喜的是,这个过程点燃了胡渊雯内心的希望之灯。“姐姐,你好棒!”“姐姐,我喜欢你”“姐姐,你下次还来吗”……这些特殊孩子发自内心的“表白”让胡渊雯第一次发现自己被如此需要,第一次有一种“不想丢下”的责任感。从此,每隔一周的“培智之旅”,成为胡渊雯最享受的事。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又到了‘心灵有约’栏目时间……”每周四,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广播里都会传出小浦甜美的声音。很难想象,这个原本腼腆、连说话都会脸红的女孩竟然是校广播站副站长。改变源自成长导师的一个“转身”。小浦的成长导师羊老师在多次和她接触后发现,虽然林浦讲话声音轻,但普通话很标准,音色也很好听。羊老师特意用手机录下了林浦朗读的声音,鼓励她加入校广播站。

“中职生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自信心不足,成长导师当务之急是要重拾职校生的自信,点燃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火花。”励姜说道。在他的带领下,新疆部成立了天山·雪文学社、光影工作室、新疆部电视台、新疆部微信公众号,组建了新疆部篮球队、足球队和雪莲花艺术团。“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的金矿。”励姜说。

帮助学生用好“选择权”

我是谁?我想去哪?我怎样才能到达我想去的地方?在程江平看来,对学生在专业选择、生涯规划、人生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明晰成长方向,树立专业发展目标,是成长导师的职责所在。

为将选择指导落到实处,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给每名学生配备了4名导师,使学生对课程、专业、学制、就业方向等选择权利有全面了解,同时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实习等各个教育环节。成长指导导师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课程选择导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定期对学生做出评价、开展学业指导;专业选择导师帮助学生了解本校专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专业选择的建议;就业指导导师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承担毕业生跟踪回访工作。

然而,在林娅看来,这仅仅是生涯规划的1.0,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才是生涯规划的2.0。学校专门开辟了创新创业一条街——宁建集市。集市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结合专业进行创业体验。该集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申请,学生无成本进驻,采用“教师+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每年度末学校会评选出优秀摊位并予以表彰。在这样的体验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专业有了归属感与获得感,甚至找到了契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提高职业素养的自觉性,做好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林娅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