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班级管理难题的新德育模式 “全员成长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钱洲军

为进一步适应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从2014年开始,宁波市第四中学进行了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在高一年级取消了行政班班主任,开始全员成长导师制(下文中简称导师制)的探索。至今,全校各班都取消了班主任,真正实行了全员导师制。

这种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曾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诸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让我们对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充满信心。

一、全员成长导师制之特色架构

1.建学部,全导师。我们在各个年级建立学部,由校长室任命学部主任,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学部主任直接隶属于以德育处为主的各职能部门。

2.小班化,均分组。配合导师制,我们将班额控制在每班36名学生,实行小班化管理。将每班学生均分为3小组,每小组12人左右,每一组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性别等均衡分布。

3.聘导师,全员化。每个学部一般有近40位任课教师,除极个别教师有特殊原因未担任导师,其余36位教师均被学部聘为“成长导师”,每位导师与一组12位学生结对。

4.立首导,重团队。每3个班级的9位导师中,选择一位协调能力强的资深导师担任这3个班的首席导师,重点解决疑难“杂症”、协调学校重大活动等。同时在导师考核中,学校不单独考核每位导师,而是考核一个班级的导师团队,以促进班级管理的团队凝聚力。

5.调关系,建体系。学部主任下辖4位首席导师,分管自己在内的3个班级的9位导师。为使学部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接轨,4位首席导师又分别为整个学部的行政首导、教学首导、德育首导和生活首导。这样,各个学部组建了由学部主任和4位首导组成的5人领导小组,而每个班级由3位导师组成1个导师团队。

6.定责任,重过程。落实学部主任、首席导师、成长导师的职责和任务目标。重视过程性管理,德育处制订并下发《导师工作手册》,每个导师人手一份。《手册》是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工作规范。

二、全员成长导师制之3年实践成果

通过3年来“导师制”的实践,学校的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收获多多:

1.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1个导师与12个学生组成命运共同体后,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个性化指导更多,在学生的生涯指导、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上发挥切实的作用。与原先班主任制相比,导师制下班级总体、学生个体学业水平呈整体上升且差距缩小的趋势。

2.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导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加上导师活动日的开展,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导师制,也乐于听从导师的建议和提出的要求,德育效果更加显著。

3.家校沟通更顺畅了。导师制实施后,教师的家访相对轻松,每位导师每学期都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遍访。

4.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以往,有些教师自从评上高级职称后一直不再担任班主任。而自从我校实施导师制后,学校里没有教师推脱说不做导师,更为可喜的是个别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有给安排任导师的教师还主动向学校要求担任导师。这是教师职业使命感的回归。

5.解决了学校一大德育难题。“导师制”实施后,我们在配备导师时考虑到3位导师之间的年龄、性别、学科、专长、能力等各方面的搭配,使导师团队形成合力。实践证明,实施导师制后每个年级平行班成绩更为均衡,班级管理也更有序。

三、全员成长导师制之反思、愿景

导师制实施3年来,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也意识到几点不足。

1.配套政策不到位。由于这是我校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别的学校都是班主任制或“班主任+导师”模式,因此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对应的配套政策。

2.绩效工资不对称。实施“导师制”后,导师工作量的计算和考核是一个难题。由于绩效工资总量的限制,导师只能拿到原来班主任津贴的三分之一,但事实上工作量远远超过原来班主任的三分之一。这对个别优秀的导师来说,奉献得不到充分体现。

3.导师合作参差不齐。即便学校做了大量前期的调研工作,导师间的合作仍是一个需不断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自愿组合与学校安排上需要磨合,同时还要通过过程管理、不定期的导师论坛以及优秀团队的经验介绍,尽量解决导师团队的合作问题。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很多的精髓可以留存,这也是我校导师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但我相信,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中的导师制,未来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

(作者系宁波市第四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成就栋梁,应创造困难     下一篇:四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