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发财,但更祝愿你心想事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力 耕

最近有一段视频非常火,据说那是杭州某校五年级某班的主题为“梦想”的班队会,一位男生上台演讲,称自己的梦想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是“发财”。

很多网友认为这位男生说了真话,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难能可贵;还有很多网友觉得,这位男生情商很高,表达能力很强,条理和逻辑很清楚。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发财的重要性”的一番论证中——“上学每天都差不多,等以后进入社会,要上班,每天做的事情就更一样了:早出晚归,不一定得到多少回报,就像是生活在一座囚笼里,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等退休了,就更恐怖了……就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男生的发言为他赢得了笑声和掌声,我几乎没有听到什么批驳的声音,似乎批驳如此“真实”的声音,不是太传统、太老朽,就是太无趣了。

不错,在有关“梦想”这样正能量的讲台上,发出围绕“发财”的世俗论调,一定会有强烈的反差,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这足以证明男生的勇敢和与众不同,证明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且语言组织能力不俗。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以这位男生的年纪,并不知道17年前,他出生之前很久,他所谓的那种想法,曾经引起过一场较大的舆论风波。

湖南省株洲二中教师尹健庭在论文中提出(在班级中也如此宣讲)读书是为“挣大钱,娶美女”的观点,被媒体披露后,一片哗然。株洲市教育局按照《教师法》第37条规定,对尹健庭实行解聘。 这样说来,杭州五年级男生的发财梦想,其实并没有多少新意。至于为什么会获得大多数网友的认同,甚至其中不乏教育界同仁,是因为这样的民意基础早已有之。 1992年以降,中国确立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舆论中对“铜臭味”“孔方兄”“金钱万能”的讨伐逐渐消失,赚钱、发财、资本、消费、利润等词汇具备了言说的合法性,人们对一夜暴富的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恭喜发财”成了人们之间的新年固定祝福语,甚至将它编成歌唱了出来——2005年,刘德华发行了一张主打歌曲为《恭喜发财》的专辑《恭喜发财》。 因此,无论是“发财”,还是“挣大钱”,既不是新词,当然也不是坏词,甚至还带有喜庆的气氛。第二年,尹老师通过法律渠道胜诉,维护了自己当教师的权利。大概是网友们觉得,小孩子说“发财”,带有一点喜感,甚至还有喜庆的气氛,所以不以为意,甚至还大加点赞。 先说说,我对杭州小男生“发财梦想”的鼻祖,也就是株洲老师“挣大钱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挣大钱”是中性的,没毛病,毛病是在后半部分,也就是“娶美女”。 株洲二中不是纯粹的男校,尹老师所教的学生当中,难道只有男生吗?十几年前,公众对女性的话语权还不那么敏感,“流星花园”式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还颇有市场。尹老师主要的教育思想和人生理念,是为男生准备的,没有给女生留一个位置,女性仅仅被看成是男性成功后的附属品。这样的腐朽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尹老师所教的女生,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没有听到她们发声。 继续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就算是男生,他们的婚姻观,甚至在结婚还是不结婚的选择上,难道都是一样的吗?作为父母都没有权利干涉的重大个人事务,尹健庭居然自认为有权力主宰,这与教育局对他实行解聘的越权行为有得一拼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尹健庭除了是个“直男癌患者”,其他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了。再来看看今天杭州小男生的“发财梦想”。“发财”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当然也没有什么童趣可言,但当作“梦想”就错了——他的发言离题了。 正像小男生在后来的论述中指出的,金钱的匮乏会使一个人局限在固定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如同身处囚笼,“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因此,从小男生的逻辑来看,发财是获得金钱的手段,而金钱是实现梦想的手段。 那么小男生所说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正是班队会上要他上台谈的“梦想”。结果小男孩说的是“没有钱无法实现梦想”,却避而不谈他的梦想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梦想。

教师可以将这个主题改成:“假如你有了钱,你的梦想是什么?”但这么改也是有问题的,一是教师不应该被某个学生牵着鼻子走,随便改动主题;二是这前半句本身就是废话,主题设定并没有要求演讲者纠结在钱的问题上。 所以杭州小男生离题万里,他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相当于十几二十年前,有些人称自己的梦想是“在家数钱玩”,却不知道用这些钱干什么。所以有人说,可悲的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不知道怎么花。 这不是给人取乐的段子,很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则电视新闻,采访在戒毒所接受治疗的,以及因吸毒进监狱的一批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小老板,做点小生意,偶尔发点小财。其中一位吸毒人员的自白让我很震惊,他说当初吸毒的原因,是“有了钱不知道怎么花”。他听朋友说吸毒很上档次,可以证明自己有钱,于是就吸上了。这简直是让我们普通人不能理解的另一个世界。 所以,假如我遇到那位杭州小男生,我会告诉他,恐怖的不是退休之后怎么样,而是混淆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我不知道现场主持班队会的教师是怎么引导的,网上那么多的成年人附和着小男生的话,竟然认为它真实。真的以为他就是那个《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吗?说出了大人不敢说的真话,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影片中,马修老师让孩子们在日记里各言其志,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中有:一个火车驾驶员、一个水手、两个军官、三个魔术师、七个强盗……(具体人数与“职业”我记不清了,有兴趣的读者请帮忙查证。) 这里是电影的一个笑点,尤其是马修的旁白说道“七个强盗”时,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什么是童趣?这才是童趣!“强盗”这个“职业”看似不符合三观,但在影片背景中的20世纪初,童话和刚刚电诞生的电影中,就有不少强盗题材的作品,如《金银岛》《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孩子们把“强盗”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那个时代孩子所接收的信息,也符合儿童喜欢新奇和冒险的年龄特征。 但从杭州小男生嘴里说出来的“发财”是怎么回事?还有他后面论证中提到的“早出晚归”“回报”“囚笼”“退休”这些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童话里来的吗?是从影视作品里来的吗?如果童话和影视作品中真的有这样的词,孩子真的会喜欢观看这样的作品吗?你能想象一个孩子,成天在你面前说“早出晚归”“回报”“囚笼”“退休”和“发财”吗? 孔子表示要年少立志,学校举行“梦想”主题的班队会,应该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心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基本上都是在人生年富力强的那段时光。然而杭州小男生的立志演讲,一竿子就直接戳到“退休”,还有什么“志”可“立”呢? 小男生知道什么是退休吗?况且他怎么就知道自己一定能享受退休体系呢?小男生所说的话,似乎都基于一定的预设条件,他对自己想要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碰巧最近几天,我与一位初中女生,对此事交换了看法。想不到,她的看法直截了当:“家长教的呗,这么小的孩子会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位初中女生的判断是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的,如果是这个情况,那就是被株洲尹老师“挣大钱教育”影响的那一代人,如今成为了家长,仍然沉浸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发财”思潮中不能自拔,有意无意地影响了自己的下一代。而“00后”的孩子连意思都没弄清楚,却已经在学校公开转述了。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捧场,更让他感到他家的大人说得很对,很厉害吧。 这时我突然明白,视频上小男孩的发言一点也不兴奋,这么沉稳,这么低调。沉稳是因为修炼多时了,不需要临时准备;低调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说的不是什么新东西,就算他不知道大人是在拾别人的牙慧,他大概也知道自己是在拾大人的牙慧。 最后,“只有金钱才能达成梦想”的模式也是未必尽然的。初中教材有一篇文言文《蜀鄙二僧》(清代学者彭端淑所作)就讲了这个道理。将“拜南海观音”作为人生梦想的两个僧人,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结果是贫穷的这一位实现了梦想。他通过一边化缘,一边行走,从四川山区出发,徒步到达浙江普陀山;而富裕的这一位,烦恼于各种客观条件和不利因素,成为一个“拖延症患者”,只能羡慕地听着曾有共同起点,但已朝圣归来的僧人讲述旅途的见闻,独自享受成功的荣耀了。 针对杭州教育界发生的这件事,我建议广大班主任和语文教师重视这篇课文,保持独立和清醒的个人见解,帮助学生厘清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厘清“有钱”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要不加分辨地接受网上言论的影响,然后为博一笑转发出去,在一点可悲的笑声中,将消极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下一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