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象山县丹城第三小学 蔡春亚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容忽视且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的德育资源。只要立足校园文化,挖掘和发挥其功能,就一定能提高育人实效。

一、优化环境 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体现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将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润心教育,阳光少年”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也是文化建设的主题。“润心教育”形塑学校育人文化,即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力求基于儿童视角,做到春风化雨,润泽童心。“阳光少年”确立了学生的培育目标,即培育品行高雅、知识广博、兴趣广泛、身心健康的阳光少年。

1.校园环境创设

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张贴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校广播宣传,学校都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目标。传承性、整体性、特色性、童趣性是我校环境创设的四大特点。以校长室为引领的“五环”机构给校园文化布置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物质保障。在具体布置中,内容上以学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为主;位置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如教学楼走廊、楼梯等全面铺展,点面结合。通过一面墙、一条廊、一幢楼、一扇窗的精雕细琢,打造一个弥散墨香的校园。

2.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一个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磁场。学校以“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为原则,年年开展“墨香教室”布置、评比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书法润心”。

二、构建课程 育阳光少年

围绕“润心教育,阳光少年”办学理念,结合德育课程建设中“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工作思路,学校将德育目标细化到不同年段教育活动中,并细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形成了一个逐级上升的梯度模式,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润泽童心”新型德育课程体系。

1.“三级”阶梯化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等特点,学校设立不同年段的分层目标及一、二、三级分级指标,明确学生各阶段与书法精神内涵(正、谦、恒)相关的良好品行发展的需求和任务,构建有层次化的“润泽童心”德育目标体系。

2.“三类”活动化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存在着门类多、内容杂、目标重复交叉等问题。学校将国家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各类专题教育有机整合,分为红领巾活动课程、家校合作课程、大自然探究课程三大类,每个课程又分多个子课程,每个课程的活动设计在形式及方法上各有侧重,具体环节的操作上也有技法侧重,但其目标、内容等是相辅相成的。

3.“三类”活动化课程实施

德育课程的实施必须基于统整的目标和关联的内容,实现德育与少先队活动、专题教育等协作联动,联通学校、家庭、社会,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整合优化,形成德育合力。学校的“润泽童心”课程主要通过学校活动、家庭社会实践、学科整合三个途径联动实施,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整合。

4.“三方”多元化课程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改变了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以“让优秀成为习惯、让‘三品’伴随终身”为主旨的、强化过程性的“阳光少年”多元评价体系。从言(说文明话)、行(做文明事)、品(成阳光少年)三个维度,结合学生的课堂常规、礼仪常规、卫生常规、集会常规、就餐常规等予以细化落实。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交互评价,通过“自评促自省、参评促成长、总评推成长”三种操作方法,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实施德育课程以来,学校力求使正、谦、恒“三品”好习惯都能在活动、实践中养成,凸显无痕德育,于无声处得到强化和落实。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只有依托这个载体,学校德育才能实实在在、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真正做到教育人、塑造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