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的思与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玉国

跨学科教学是当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跨学科教学之所以出现并成为一些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宠儿”,原因是多样的。

一是跨学科教学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点,从中观层面系统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以及依据核心素养系统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新时代。跨学科教学从本质上而言,是要突破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藩篱,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服务。二是跨学科教学彰显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当下,很多学校课程改革已经突破特色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转而进入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阶段。即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去顶层设计与思考学校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去整体设计、组合课程,统筹考虑课程实施的方式、评价方式,发挥课程育人的特殊功能。跨学科课程从本质上而言是学校基于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的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重新设计和组合,是学校课程发挥整体育人合力的重要“助推器”。三是跨学科教学蕴藏了对整体发展的人的关照。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有机体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个机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而且各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整体。同样,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需要协调与共生。跨学科教学为人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新的方法探析以及新的世界开拓,其本身就是联系、协调、有机与共生的。

中小学推进跨学科教育的实践是多元的,如不同学科间跨学科教学、STEAM教育、项目学习等,在落实上有的采取进入学校课程表的方式系列推进,有的采取活动课程的方式零星推进,有的结合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混搭”推进等。实践不同、落实推进各异会影响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效果与育人功能。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推进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有整体性思维,也就是要整体设计学校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既要警惕跨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冲突,避免学科知识体系目标未达成、跨学科教学融合不同学科内容不达标的窘状,也要对学校跨学科教学基于学校育人目标、育人理念的筛选与甄别,做到跨学科教学是为了达成学校育人目标而设计和实践的,而非为了跨而跨。二是要有科学的任务驱动。跨学科教学有很强的情境性,是基于一定情境去达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育过程。因此,科学的任务设计和驱动是关键。跨学科教学在整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不同学科的目标要求、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现有的教育资源、时间(如以四季为主题)等进行结合并统筹设计,设计出一系列的探究性任务和主题。三是要有较高的协同性。跨学科教学是超越学科本位的,其重点是任务的解决与完成,它强调的是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师生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探究、实践或创新。因此,人与人的协同、人与物的协同、人与自然的协同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四是要有以学生为中心前提思考。跨学科教学重在体验与生活化,其课程哲学是儿童活动经验的教育哲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因此,站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今天去审视跨学科教学,应该更加注重进一步凸显学生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设计、实施与评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