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课堂创造儿童美好学习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科大课堂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课堂情境为主要载体,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建构起学生的学科大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学科概念和原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游戏学程中快乐学拼音。庄喆 摄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致力于融通学程的探索,以学科大课堂的创新落实学科实践的要求,推动“双减”政策真正落地。学科大课堂融通学生学科内、学科间的学习,实现学科学习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经历美好事物的体验,创生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实践新样式。

    实践中学:链接未来的儿童学习

    学科大课堂让实践走到教学的核心地带,强调学科学习与学生生活相关联,“为实践而学”“从实践中学”,从“做题”到“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经验的迭代和知识的迁移应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科大课堂的价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强调实践育人,在实践中涵养学生品格,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专家一样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精神勇气,而且有用专业能力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和自觉意识。

    二是专家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既能够融会贯通学科内的知识,又能够识别生活情境的特征,并且在应对新的情境时可以灵活地提取、组织背景知识,运用学科的核心概念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学科的学习具有高迁移性,学科知识、能力在新情境的运用中得到深化与提升。

    三是延展的学习时空:强调小学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形成广泛联系的生命阶段,让学生的学习向四面八方打开,世界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把外部世界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从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更为宏大广阔的时空中学习。

    四是温暖的情感浸润:学科大课堂把情感素养作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基石,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前提条件,以情感浸润为学习活动的内在特质,把情感作为学生活动的内在动机系统,表达了对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规律的朴素理解。

    10%的创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拉小的学科大课堂研究从“不少于10%的创造”起步,11门学科统筹时空、组织、内容及方式,形成课时、单元、学期、学年的学科整体规划,构建由教室内的微学程、现场里的中学程、项目中的长学程融合实施的学科实践样态。

    语文学科分“我与大家”“文化小研究”“大眼睛作文”“综合性学习”四个项目主题,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上学期侧重于“整本书阅读”与“文化小研究”,下学期侧重于“创意书面表达”与“综合性学习”。6个年级在四大主题统领下,确定符合本年段特点的小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探究,展现表现性成果。以一年级为例,整体设计了“动物对对碰”“童年的第一本书”“趣种四季”“童谣创意说唱”四个主题10个课时的学习,采用唱童谣等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推荐童谣、诵读童谣、创编童谣和说唱童谣。以“我与大家”项目主题为例,6个年级,24个主题,92课时,组织学生在开放性、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以任务引领学习,在阅读、表达、梳理、探究、交流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丰富多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可根据研究主题自主设计学程,选择适合的表现性成果形式,按照相对应的研究路径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给予学生表达机会,充分展现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性成果,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及思维能力发展,从而有效跟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拉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着自觉的课程建构意识,从课程主题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着鲜明的校本创造的特质。

    课程主题的选择:从“学科”走向“生活”。拉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立足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主题是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题的拟定在体现学科核心概念的同时,更注重与儿童的生活密切关联,让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在迁移运用中激发与生成。

    内容模块的研制:从“单一”走向“联结”。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不再是箱格化的知识内容,而是具有驱动性的真实学习任务。有的从学科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完成驱动性任务的设计;有的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再根据学科核心概念,筛选出与核心概念关联度较高的问题,形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之间彼此关联,实现思维进阶。

    学习路径的重组:从“习得”走向“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遵循从“习得”走向“应用”的学习逻辑,以时空拓展为依托,促使学科学习与生活融通;以学习经验迭代为主线,在外部支持下推动学习经验联结和优化;以创造性思维为重点,在真实情境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价值体认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澄明意义,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跨界整合:学习方式动态生成

    朝向未来的学科大课堂的创新,以教学方式的改变撬动跨学科学习生活的重构,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学习生活样貌。

    单元整合式。学生经历“任务驱动—重组目标—学科理解—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如: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下第三单元,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读一读我喜欢的诗、集一集我喜欢的小诗、赏一赏我喜欢的诗歌、写一写我心中的诗、晒一晒原创小诗集、诵一诵我喜爱的诗。

    跨界延展式。学生经历“问题情境—类比猜想—知识链接—分享提升”的过程。如:科学“绿色屋顶”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中,学生调查发现教学楼屋顶因暴雨形成积水,于是分工研究,材料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选材,设计组从数学的方向思考,规划组从美化的角度构思……形成绿色屋顶方案,组际分享,现场连线专家点评。

    活动串联式。学生经历“创设真实情境—寻找生活原型—学科深度理解—课堂尝试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的过程。如:音乐“木瓜恰恰恰”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表演带领学生进入叫卖歌的情境,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歌曲中的节奏,感受叫卖调的音乐特点,吟唱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叫卖调。

    主题项目式。学生经历“经验唤醒—形成主题—方案设计—探究体验—成果发布”的过程。以美术“树上树下”为例,串起了美术教材中的“纸浮雕”“点彩”“版面”等,设计出月圆扇、册页本、夜灯等文创方案,线上与厂家沟通材质、制作,开通淘宝文创小店,用文创作品满足顾客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学校让师生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开展真实情境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灵活组合多种学习方式,在教育现场中质疑、假设、探究、试验、协作、表达,以“做”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形成对复杂问题更全面更深刻的判断认知,获得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生成跨学科理解。

    机制创新:为教研变革提供支持

    学校持续创新与优化各类制度与机制,为学科大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教师研究提供组织、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保障。

    开展组织方式变革,成立研究中心。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成功,往往是从组织的变革开始的。学校将学科实验中心升级为学科大课堂研究中心,负责整体架构学科实践的实验与研究。学科大课堂研究中心的成员一岗多责,是儿童学习方式变革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学校围绕研究中心的教学项目,把资源配置在离学生学习、教师研究最近的地方。

    科研引领学科实践,一学科一课题。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实践育人,一学科一课题,每门学科都有省教研室课题或省市级规划课题引领。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引领,有育人的路径指引,有预期的物化成果,有饱满的研究热情,围绕学科实践扎实探索,切实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立家长成长学院,家校协同育人。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基于实践参与进行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纵向学习进程的探索,同时,也重视建立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横向协调配合的育人系统。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家长成长学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贯通学科学习与家庭场景、社会场景的学习,儿童学习设计一体化。

    创新教师研修方式,提升育人素养。学校融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从10%的创造起步,开展学科大课堂的驿站式研究,让教师研修扎根于鲜活的学科教学经验,扎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扎根于教师间的协作、实践和反思,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素养,创造出了一种基于教学现场的教师研修新机制。

    (作者杨东亚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严瑾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党总支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