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育人模式助力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双创”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当前地方高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淮阴师范学院组建了现代渔业产业学院,并于2022年12月成功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围绕区域现代渔业全产业链人才需求的核心要素,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开展产教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并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聚力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助力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发展,为同层次地方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样板。

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现代渔业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度调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专业创新与创业融合的岗位群,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渔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产业学院按照“学科专业交叉、技术领域互补、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与现代渔业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交叉融合,“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重点建设“水产养殖与繁育技术”“现代渔业智能信息与技术”“现代渔业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并建立双导师授课、实验实训和实习相衔接的“一体两段制”教学模式,实现“团队式管理、项目式运行、模块化教学、过程性评价”。

    根据现代渔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强的特点,产业学院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安排,创新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本部基础课程学习+1年企业实践,实践学分总计超40%。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累计实习实训达1年以上,学院将创新创业目标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能力提升和教学评价中。

    产业学院依托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特色水产繁育工程中心、乡村智慧农经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在科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依托生物农业与环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国家教育部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内实验及实训条件。合作建设企业为本学院累计提供32500平方米的室内实训车间以及5500亩的室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实用的生产技术,亲身感受工作氛围、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此外,学院与诺丁汉大学、北阿拉巴马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密切交流合作,提升学生与现代渔业产业相关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推动科教融汇

产学合作硕果累累

    产业学院依托单位与合作企业拥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条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而推动产学合作,科教融合,将产业发展成果与研究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2019年以来,产业学院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了6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发表科研论文68篇、授权专利46项;获得国家级别奖项6项、省级竞赛奖项64项。

    产业学院深耕产学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凝练与探索产学合作新形式。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其中,获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学院建设的“IUV-4G全网规划部署仿真实训项目”等获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产业学院内部专业集群建设示范效果为核心支撑内容的“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产业学院紧跟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纵深融合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多方协同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学院将结合水产养殖新业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渔业产业集群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为区域乃至国家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刘廷武 张曈 谢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