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个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即强化党建引领、文化引领和专业引领。

    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依照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擘画学校的育人蓝图(毕业生形象),构建与之匹配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有效地实施和评价,形成学校教育的闭环。其次,要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为了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仅是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也是中小学内部治理改革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最后,要提升党员教师的能力素养。切实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并举,积极发挥其在教书育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总之,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学校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文化引领。学校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存在。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建设更重要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学校办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进而促进学生及教师成长的过程。

    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以个体劳动为主。而学校文化是一种“黏合剂”,使得学校形散神不散,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要言之,学校是管理上宽松但文化上紧密的机构。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总体表现为热衷于理念而非行动、关注形式而非本质、注重模仿而非创生。

    组织文化是决定教育组织品质的根本因素,高水平文化建设成就高品质学校。其一,学校文化建设要从表面繁荣走向关注本质。不应过多关注修饰性学校文化,而要回归文化本身,体现文化本质(价值观、信念等),聚焦“意义本位”而非“器物本位”。其二,学校文化建设要从模仿借鉴走向自主生发。真正的学校文化是要自己创造的,而非外塑的。要立足学校自身,从办学历史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凝练文化精神,并设法得到全体师生的普遍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学校文化建设要从校长主宰走向师生主体。校长和师生构成一个办学共同体,学校文化形成的关键是要将校长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根植到组织当中,成为组织成员的共享。换言之,要把校长的想法变成全体师生员工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其四,学校文化建设要从依赖活动走向融入课程。活动和课程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但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文化建设融入课程教学才能落地生根。

    强化专业引领。学校是一个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专业机构,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学校变革的方向是走向专业型组织。一定程度上,学校的专业品性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校长要超越行政权威,彰显专业权威,做教师的教师。校长要重视课程教学领导,引领教师成长,提升专业领导力。要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把课程育人落到实处。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积极营造专业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推进教师的专业合作,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我国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共同体,虽然有制度化的集体教研活动,但不少学校的集体合作活动注重“量”和形式,而忽略了“质”。正如一些教师所言,听评课流于形式,“一团和气”。

    可见,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结构重塑,更重要的是文化重塑,关键是如何让共同体成员持续分享、对话和反思。因此,教师专业合作亟须营造良性的教研文化。大力弘扬民主、包容、质疑、争论等文化氛围,推进教师之间批判性的、反思性的深度对话,促使教师有效学习的发生。要加强专业组织建设,明晰教研组、备课组等职责,共同商议形成集操作性、专业性与价值性于一体的教研公约,建立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专业标准。要把学科文化融入教研组文化,鼓励凝练“学科宣言”,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追寻学科教育本质,坚守学科教育信念。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