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一小学 直面教学难点 “创”出全新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应灵君

教过二年级《角的认识》的教师都知道,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对于“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可以发现,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真正接受并理解,非常困难。

一、难点“症结” 分析思考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这一环节时,先用活动角,观察并感受角的大小,再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用拉长其中一个角的两边,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最后,教师一次次地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齐声回答: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在这一设计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也进行了反复的比较、讲解和辨析,教师也心满意足地收尾。

课后,笔者随手画了如下两个角随机访谈了10名学生,仅一名学生认为②号角大。

可见,难点的突破最终未得到落实。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第一,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认识为主,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他们能看到的都是“角的两边叉开的变化”,如时针的转动、剪刀的张合等,看不到角的两边长短的变化,因此,“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他们很难接受。

第二,对“角”缺乏整体感知。在上述未能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课堂上,教师教学角是怎样的图形时,只停留在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上,学生割裂地认识顶点和边,却不能整体感知角在哪里。

第三,不清楚“角的大小”是什么。笔者在上述访谈中发现学生眼中“角的大小”指的是图形面积的大小,实质就是把“角”看作是一个封闭图形,所比的是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角就越大。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得学生错误地以为角的边越长(短),角就越大(小)。

二、教材变化 前后对比

2003旧人教版教材在小学阶段对角的概念只做了静态的定义。而2013新部编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加入了原本到初一才出现的角的动态定义: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这一定义安排是为了从动态的角度引出平角和周角,更有利于学生对“角”的相关知识作系统认识。

三、直面难点 创新教学

厘清了学生的学习困难,解读了教材的新增定义,深刻理解了教材用意,笔者尝试从动态定义的角度,紧扣角的概念的本质内涵——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把“角的大小”从“角的初步认识”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内容单独设计了一节课。

(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会画角吗?(生画角)

师:寻找角的边较短却角大,边较长却角小的两个角。

师: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

生1:左边的大,因为分得比较开。

生2:右边的大,因为两条边比较长。

师:到底哪个角大,今天就来研究关于角的大小的问题。(揭题)

(二)操作探究

1.在“变”中感知角的大小与“转”得多少有关

(1)认识活动角

认识活动角后,转出一个角,并整体规范地顶点和边。(如右图)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指出角,避免对角的错误认识。)

(2)边长相等比大小

游戏1:转动两条边使角变大变小,知道角的两边分得开,角就大,靠得近,角就小。

(设计意图:这里用的素材是边长相等的两个角比大小,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分开得多少的关系。)

游戏2:转动一条边使角变大变小,知道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得越多,角就越大,转得越少,角就越小。

这里安排两次转:第一次,先介绍观察法,学习重叠法,再从人人动手转、指生上台转,感知转得多(少),两条边分得开(靠得近),角就大(小);第二次,巩固转得多少和角的大小的关系,同时引出相等角,感知转得一样多,角就相等;两次转完后,课件梳理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次转动,从角的动态定义诠释角的大小——转得多少,将学生的目光从“把角看成一个封闭图形,以面积来理解角的大小”里拉出来。)

(3)边长不等比大小

游戏3:一长一短的活动角转动一条边,感受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师:出示边一长一短的两个活动角,这回还是转动一条边,如果你想赢,你会选择边长的还是短的?

生:长的。

师:选了长的就一定赢吗?继续“转转转—停”的游戏。

生:转,并用重叠法比大小。

师:同游戏2,转一转验证是否边短的转得多。

讨论:如果这次是小的角赢,那么边长的角肯定得输吗?

生:不一定。

师:那只要边长的角怎么样就可以了?

生:转得少点。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生:边长的不一定大,边短的不一定小,边的长短都不会影响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有了重叠法比大小和角的大小只和转得多少有关这些环节的铺垫后,从学生知道“选短的不一定输”的话里,便能检测到这节课的难点已然顺利突破。)

2.在“不变”中感知角的大小与“边长”“边短”没有关系

游戏4:两条边都不能动,感受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师:两条边都转或者转一条边,角能变大变小,如果两条边都不能动,角的大小还会变吗?为什么?

生1:因为固定后角就不能转动了。

生2:不能分开和靠近了。

师:把角的两条边延长、延长、再延长,角变大了吗?为什么?

生:没变大。因为角没转动。

师:剪短、剪短、再剪短,角变小了吗?为什么?

生:没变小,因为角还是没转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两条边都不转动,无论边怎么变长(或短),角的大小都不变。

(设计意图:最后用固定角的两条边,知道角不能转,无论怎样改变角两条边的长度,角的大小都不会改变。进一步落实难点。)

(三)生活原型

生活中什么地方有今天学的角的大小改变?

(四)呼应开头

判断究竟哪个角大?请用活动角来验证。

四、独到设计 “转”活课堂

这样的一节概念课,笔者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以“转转转—停”的形式来让学生动态感知“角的大小”和“转得多少”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地呈现出角的动态定义:

1.设计的独到

教材将“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这一动态定义介入到了四年级,笔者捕捉到这一信息,用“转转转—停”这样独到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感知角的形成过程。学生在不停地“转”和“停”中经历了角转动后形成的大小不一的角。有了这次教学,以后再提到角的大小,学生想到的是“转”得多少,避免了将“角的大小”理解为“三角形面积”的尴尬,也将二年级学生在还没认识射线前以“有限”的思维去理解“无限”的思维里“拯救”了出来,消除了以原有教材编排和相应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对“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不能真正认同的弊端。

2.重组的时空

“角的大小”教学内容从未有人以独立内容呈现过,一般都依附于“角的初步认识”而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出现。笔者在“角的初步认识”后,对这一内容的单独处理,让“转”有时间,让“停”有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体验和感知,独立而清晰地触摸到了“角的大小”的本质。

3.创意的美丽

该教学设计不仅“形象”“具体”地展示了角的大小实际就是“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得多(或少)”,同时使得“角的大小”和“角的本质概念”和谐一致、完美统一。一“转”一“停”间,沟通了“角的大小”与“转得多少”的联系。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科学、浅显地诠释了数学概念。

4.后续的延伸

“转转转”,只要教师不喊“停”,继续转下去,就能转出平角、周角,打通了各种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角进行感知和认识,为后续学习做了充分、全景的数学经验准备。学生未来能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90度角和270度角、360度角和0度角的不同;能充分理解180度角的两边虽然在一条直线上,但两条边的“面向截然相反”;更利于学生厘清1度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270度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从“转”两条边—“转”一条边—两边都不“转”,找到“转”就“变”、“不转”就“不变”之间的动态联系,同时渗透了“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统一,“转”出了新意,“创”活了课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