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推动“双高”专业群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凝聚起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地方高校作为区域非遗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如何激发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宝藏,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相通,共同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为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具有“桥乡”“中国古桥博物馆”美誉的绍兴,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造技艺”为依托,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以“承古出新、科教融合、学创一体”三项育人机制,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学生思政工作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出了有益探索。

    建立“承古出新”育人机制,融合非遗传承与专业教育

    学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石桥营造技艺展馆”,探索古桥根源,弘扬石桥技艺,普及古桥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铸就精神文明之魄;学校建立“石桥营造技艺”大师工作室,通过匠师“传、帮、带”,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学校建立“古桥智能化研究中心”,普及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新型测量手段,拓展古桥建模、3D打印、虚拟仿真等应用研究,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截至目前,学校已接待全国包括清华大学等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学生2000余人,为古桥文化传承尽了绵薄之力。

    建立“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培育职业素养与科学素养

    学校作为绍兴市古桥学会的理事单位,抓住浙江省“双高”建设、浙江省优势骨干专业建设契机,将石桥营造技艺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并以此为依托,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学校开设古桥课程“中国古代石桥营造技艺”,聘请古桥传承人、技能大师、能手巧匠、行业大师等30余名匠师组建育人团队,开设线上线下教学,通过“理论课堂”“鉴湖问剑大讲堂”“专业讲座”“实践课堂”“课程直播”等形式进行中国古桥非遗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石桥营造技术与桥梁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绍兴市科普基地,学校依托高校人才聚集优势,持续推动古桥科普活动。学校打造多样科普,实现石桥营造技艺“五位一体”科普服务新模式。学校积极组建“绍兴市古桥学会青年护桥分会”与“古桥保护社团”,通过“护桥行”“桥教学”“桥模展”“古桥赛”“桥宣传”五类科普活动,向当代年轻人传授古桥保护手段、宣传古桥保护意识、发扬古桥保护精神。

    在浙江省“双高”建设期间,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2022年10月26日,由学校和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工程与技术学院、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古桥”专题“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班成功开班。校长毛建卫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都是文明古国,伟大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人民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

    建立“学创一体”育人机制,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

    学校充分借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专业优势开设“古桥班”,开展基于古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桥模制作过程中强调独创性和新颖性,在三维激光扫描的过程中激发新时代“黑科技”的力量,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过程中拉近与古桥的距离,使古桥显得可见、可感、可亲。

    2023年,绍兴打造“活着的千年古城”,建筑工程学院充分利用“云直播”的形式,实现了人与人的即时数字化传播,观看人数达2万。学校邀请罗关洲等古桥大师参与“《最美越城》——绍兴古桥”拍摄,讲解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语言质朴、“干货”满满,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经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学校“双高”专业群在非遗建设过程中取得盈枝硕果,两本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浙江省高职院校“十四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项,教师团队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得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1项,两门微课获评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微课,获得绍兴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生获得国家学科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4项,84人次获得省级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4项。

    作为高校古桥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者,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过去10年始终致力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未来,学校将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古桥保护和修复人才不懈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古桥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吴立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