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小工匠”的励志成才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徐李华

近日,金华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胡增辉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 ”。这位90后“小工匠”取得的成绩不容小觑:金华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数控车床维修与装调比赛第一名,金华市首届校企同台技能大赛综合机械自动化项目第一名,人社部劳动出版社技能雏鹰奖,世界技能大赛综合机械自动化项目浙江省选拔赛第一名、全国选拔赛第四名,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备战国际技能领域最高规格的比赛——2017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

受父亲影响,胡增辉从小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磐安县双峰乡皿三村的普通农民,务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捣鼓”木头,慢慢地还真自学成才了。邻里八乡请他做木工的数不胜数。胡增辉在课余时间常帮父亲打下手。看着父亲将粗糙的木块打磨拼装成一个个精致的木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于是,2012年,胡增辉毅然放弃了读普高的机会,选择了金华技师学院。起初,父亲并不赞同,但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沉默良久后,他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胡增辉没作声,却将“负责到底”4个字刻在心里。

从踏进校门第一天起,胡增辉一刻都没有放松自己。当其他同学在玩手机、打游戏时,胡增辉总是一头扎进机床的世界里。“胡增辉特别能吃苦,对技术精益求精。”机电工程系副主任刘云斌夸赞道。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胡增辉将加工好的螺帽套在螺丝上,当转圈到某一个点时,总会像车轮踩上了颗小石头似的轻微颠一下。教师觉得螺帽总体还算顺滑,只要能套紧螺丝就没关系。可胡增辉硬是在集训结束后把螺帽反复打磨,直到螺帽旋转完全平滑了才罢休,那天回到宿舍已是晚上11点多。

胡增辉特别爱钻研。教师讲解时,他都会将知识点认真记在笔记本上,然后自己反复操作试验,直到把问题钻透。“越学越觉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就越想去钻研。”胡增辉说道,“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可能环境等条件变了,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我都会在实训室假设各种不同的条件来试验,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就这样,胡增辉经常因为一个问题反复试验好几天,有时甚至是半个月。

翻开胡增辉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字、公式和线路图,不同内容用不同的颜色笔标注。“用红色笔写的是我认为比较难的,需要反复温习的,黑色的则是比较简单却容易出错的,线路图我一般用蓝色的笔画,容易看清楚一些……”胡增辉说。

“这孩子也特别朴素,生活很简单,每天都是寝室—教室—实训室三点一线的生活,穿的基本是两套蓝色工装服,集训时油污会弄得满脸满身,其他孩子会先去洗洗换衣服再回来,他却不当一回事,直到集训结束才回去处理。”刘云斌介绍。

由于家境贫寒,胡增辉一直享受着国家助学金,同时免掉了所有学费。“家里培养我不容易,国家和学校为培养我更是花了不少钱,我不能把时间花在享乐上,我只有努力把技术学精,才能回报这一切。”胡增辉说。他时刻提醒自己:家庭条件不是阻碍成才的因素,对技术而言,起点都是一样的,靠自己努力、脚踏实地,就一定能成功。

凭着这股精神,胡增辉渐渐脱颖而出。2014年11月,他入选学院机电工程系技能集训队。“比赛集训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活,很多学生在集训中无法坚持下来,纷纷打了退堂鼓,还有一些学生在比赛中由于体力不支退下阵来。当时,我们也很担心胡增辉会挺不住,没想到,他不但坚持了下来,还场场比赛都凯旋。”刘云斌的话并非“夸夸其谈”,世界技能大赛综合机械项目比拼的,远远不只是脑力和技术,还有耐力和体力。一个比赛项目历时3天,中间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没有任何休息。例如,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竞赛试题是制作一个徽章机,第一天先用普通车床加工8个工件共耗时5小时,第二天再进行铣床零件加工8~10个工件共计10小时,最后对加工的零件进行组装与调试,并进行编程完成自动加工徽章的功能,又需耗时5小时。选手在整整20个小时中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总共有130余项加工尺寸,任何一个尺寸有偏差,都会影响徽章机装配与最终产品的成型。时间之长,强度之大,没有一定的毅力、体力和心理素质,根本无法撑到最后,平时的赛前集训之艰苦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1个月的市赛集训、3个月的省赛集训,到国赛再到国际大赛,胡增辉没有节假日和暑假,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都泡在实训室。坚持和刻苦也给了胡增辉丰厚的回报,他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综合机械项目中国集训队。

临走时,刘云斌对胡增辉说:“明天周末,你很久没回家了,回去一趟吧。”“还是不回去了,还有几个机械加工精度问题没解决,想把它们解决了。”说完,胡增辉踮起脚尖调整机床,继续加工零件。

寒门“小工匠”的励志成才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