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四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七十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围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等主题,加强学习,提升认知。本报选取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予以刊发,敬请关注。——编者

不断探索高校后勤育人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 宋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后勤作为保障,大学后勤工作不只是管理和服务,其出发点应该是育人。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部门坚持主动育人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浸润相结合,不断探索高校后勤育人新路。

    以食堂为课堂。从清明青团、中秋月饼、重阳糕等节气美食,到东台鱼汤面、小锅米线等地域美食,再到榆钱窝窝、杨梅荔枝饮等时令美食,人大始终注重在食堂“青春饭”中注入丰富内涵,传承传统文化。邀请学生深度参与美食产品的包装设计、数据调查、新闻宣传,开展烹饪教室等工作,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学以致用。美食因注入了学生的创意和心血,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文情怀。

    用劳动砺心智。中国人民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后勤集团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牵头单位,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从2022年开始,全校本科生分批次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团,赴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开展劳动实践,进行种植体验、作物认知等,在收获中感受土地的蓬勃生机,在耕读中体会人民的劳动智慧。

    让校园更“智慧”。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开拓育人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后勤系统2015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云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系统设备记录学生的相关数据,包括消费行为数据、图书管理数据等,并将其纳入综合“智慧评价”,形成正面或负面清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行为。同时,打通智慧后勤平台与学校教务平台、学务平台等的对接,将后勤管理中对学生的可评价指标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构建高校“智慧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后勤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勇担使命、敢为善为,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坚定不移将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汇聚青年力量 诠释青春担当

吉林大学团委书记 马景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吉林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情怀、红色精神。7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拓展青年师生社会服务渠道。吉林大学共青团积极回应青年师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充分依托校地协同、共融共生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探索开展“揭榜挂帅”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学校青年创新链与省市产业链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优势,鼓励更多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深化校地共建机制,持续扩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版图,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聚焦“双一流”建设,助力构建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吉林大学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带领各级团组织主动融入学校“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围绕“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和教学、科研等部门联动配合,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互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青年学生在高校治理中的能动作用,突出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拓宽学生建言献策渠道,引导学生依法有序参与学校治理。

    聚焦青年发展需要,搭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实践创新集成平台。吉林大学共青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青年学术需求,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开辟青年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新路径;立足青年实践需求,加强对青年工作的研究及成果转化,开设东北振兴、吉大智慧、青年担当等专项课题,打造研究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集成平台;立足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需求,开展学校青年工作乃至东北地区青年发展相关研究,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与融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吉林大学共青团将紧紧抓住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宝贵良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激扬奋斗之志,凝聚奋发之力,接续奋进之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共青团的青春力量。

以高校发展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焦瑞华

    教育决定着今天,也决定着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教育强国的建设龙头,高等教育要以高校的发展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并为强国建设给出高等教育生动而又坚实的答案。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这对中国的一流大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更高期待与要求,但高校内部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如观念转变不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和主动对接能力有欠缺,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的难点堵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没有选择、更没有退路,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破解矛盾,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这些薄弱环节上下苦功、动真章,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向前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面对竞争和存在的问题矛盾,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深刻把握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准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时代方位和自身定位,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演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与迈上世界一流紧密相连,探索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要加强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队伍、强功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持续用力。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促进治理格局、治理效能的优化和提升。各项工作都要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关联,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有的放矢,把工作做细做实,提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稳健高效地走出中国教育的新路子。以教育夯实强国建设之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高等教育的贡献和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打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 郭婧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传媒大学深刻学习领会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核心要求,打造“活字印刷”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传方案”,蹚出一条导向性、科学性、操作性兼具的新路。

    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育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不移推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德树人,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以智启人,打造教学改革新成果,实施“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体育人,以“一游一跑”为特色,实施中传体育新模式;以美化人,构建“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以劳塑人,建构多元实践新平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学生成长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打造“活字印刷”式的组合评价体系,紧扣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评价内容上,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设置“德智体美劳+特色”六个评价维度;评价主体上,设置教师、同伴、家长、社会、自我等多元评价主体,学生围绕“参与度、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进行自评,以自我为参照系进行纵向对比;评价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整合,个人自评与组织评议相嵌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相配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导相融合的多元评价方法;评价模式上,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构建“一人一测”(个性测评)、“一人一册”(成长记录册)、“一人一策”(发展策略)的测评育人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