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创新之笔 绘就“生态化教育”活力画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初冬时节的东莞松山湖,一湖两岸,山水辉映,满眼绿意盎然、生机蓬勃。在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背景下,如何让教育更精准地服务区域战略发展、更有力地为科技创新赋能?松山湖本身的高位发展,倒逼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打造更有生命力的教育,为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松湖一小”)作为一所创办仅5年的新学校,从办学之初就主动领题,锚定了服务发展大局的目标,以创新思维进行顶层设计,用“生态化教育”理念重构教育元素,探索未来学校发展的全新样态。

    顶层设计——

    回归教育本真,树立“生态化教育”理念

    松山湖畔,百花洲旁。笔者慕名走进松湖一小,探究教育创新的密码。在校园里,满眼望去,没有传统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气息:整片开阔的大草坪,蒲公英点缀其间,草坪上停放着一辆种满鲜花的马车,草坪尽头立着一排白色的立体字“爱在松湖一小”。三楼的乐高墙是学生用乐高积木拼搭起来的,主题为“在春天里长大”。蓝天白云下,小花、大树旁,狮子、长颈鹿和人们都绽放笑颜。有着春天气息的图书馆,馆藏8万册书籍,学生可以在小沙发、榻榻米上看书,还有独立的空间让教师读书、上课;陶艺馆里,学生作品异彩纷呈、童趣连连;连廊空间的小舞台上,学生可以自由表演、展览自己的作品;百果园里,种植着各种水果,学生可以自由采摘品尝……如梦似幻的校园,就像从童话中走来。

    为什么建造了这样的校园景观?笔者在与教师李银梅交流时,她说:“我们要用生态化的学校空间,让自然和谐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让学生自然生长的美好在这里绽放。”而“生态”这个词的提出,还要从学校校长蔡敏胜说起。这名从教30余年、耕耘松山湖教育十六载,先后当过一线教师、教研员,后转型成为一名小学校长,获得过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育人,深谙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深切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2018年1月,蔡敏胜带着4名骨干教师开始了一所新学校的创建之旅。他们研究国家生态发展理念,紧跟区域战略部署;调研各地教育创新路径,经慎重思考和研究后,确立了“生态化教育”的办学哲学,提出了“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的办学思想和“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希望通过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到教育平衡“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属性,回归“生态化教育”的办学方向,让教育走得更稳更远,实现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为此,学校从2018年筹建之初,就以“生态化教育”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哲学理念来统领学校顶层设计,在校园设计上打造“空间无边界”的生态系统。基于学校文化标识的红、黄、蓝三原色进行空间与环境的创新设计,寓意“教育充满无限可能”。打造“空间无边界”的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的整体构建,将校园的每一个区域建设成为课程发生的学习场所,使学校环境不仅发挥空间使用功能,还能融入相应的课程内涵。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发展、宇宙与升华等生态概念同尊重、生态、科技、智慧等主题相结合,打造融入万物有灵的白色、水与鱼的蓝色、草与木的黄色、光与热的红色等色彩空间区域,充分依托学校“生态化教育”理念,实现环境空间育人的目标,让建筑体现教育理念。 

    2018年9月3日,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正式开学。这片美好的校园面向学生开放伊始,就得到了他们的喜欢。这种居于儿童立场的空间打造,让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得到满足,让师生共同生活在主题情境下,使教育与生活关联,关怀生命,关注生长。

    整合生态——

    重构教室和课程,激发无限可能

    在松湖一小,“生态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整体布局。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教育思想壁垒,对教室和课程进行了生态化重构。

    学校的教室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场所和教育场域。教室里没有讲台,师生保持零距离相处,关系在先,教学在后。教室里的异形桌椅开放式摆放,能让学生舒展肢体,真正愉悦地学习。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名字:向日葵教室、蒲公英教室、满天星教室,幸福鸟教室……松湖一小将每间教室定义为“生态教室”。在“一间生长的教室”里,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构建教室文化,每天都在演绎生命成长的故事以及对生命成长的尊重,践行着“尊重,无处不在”的校训。

    课程是教育发力的主阵地。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的状态,让学生回归本色,松湖一小的课程体系也极富生态味道。学校打造“生态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群、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群、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群、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融通性课程群。其中,拓展性课程群既有普及性的必修课程,如阳光大课间、习字记、诵经典、玩乐器等,也从“科学、人文、健体、艺术”四大领域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选择学习。综合性课程群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单一性,实现主题单元下的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童年,体验生命成长;让学生在开课、结课等仪式中明白“只要上路,必有庆典”;让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式学习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非传统日课程、节日课程等融通性课程群,松湖一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同一个主题活动,不同学段的学生像兄弟姐妹一样玩转童年。如此设计,不仅加强了学段间的互动、链接,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性能力。

    除了课程,学校也改革学习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围绕“生态化教育”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大主题,学校开展了“大主题、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学习,实施了“春天”“动物·朋友”“海洋”“我爱你,中国”“自然·生命”等大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在融通性课程群中,依托课程开展了“教育戏剧节”“我与动物有个约会——体育节”“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加强学段间的纵向联系,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课程构建学校的教育生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松湖一小人在构建“生态化教育”课程体系时,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程融合已有一些探索。例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低年级段管理上的“包班制”与学前教育无缝衔接,高年级段的分层分类“走班制”教学与中学对接,教育的生态链就此形成,课程体系也应运而生,学校更富生态气息。

    在生态化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展现出强大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当五年级学生阅读完《上下五千年》,教师布置了作业:“作为博物馆的策展人,你将如何向来访者展出璀璨的中华文明?”学生梳理出钱币史、陶瓷史、戏曲史、美术史、服饰史、兵器史六大主题,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策展、布展。教师的大胆实践,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探究、对展览的创意构想,获得教育专家李振村的积极评价。

    集智聚力——

    生态化发展,点亮教师成长

    实施“生态化教育”,教师的思想理念能否与时俱进尤为关键。松湖一小的教师常常需要“倒空自己”,以空杯心态来理解“生态化教育”。自建校以来,学校每年都会开展面向教师的TED演讲活动,堪称“思想的盛宴”,把演讲活动变成主题研修活动。演讲主题从如何理解和践行“尊重,无处不在”的校训到“后疫情时代,教育何为”“做更好的自己”等,开放性内容中又蕴含着思辨性,引领教师在交流碰撞中形成共识。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辟“教育视野”栏目,鼓励教师主动研究、乐于写作,还把教师的思想成果集结成册、公开发表。

    “生态化教育”的花园里,如果说学生是绽放的花朵,那么教师则是心怀芬芳的园丁。教师的状态,儿童的模样。学校以生态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为指导原则,构建学校(School)、学科组(Discipline Group)、教师(Teacher)三者有机融合、互相助力的校本研修模式,即“SGT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共同体。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人在中心,共同成长是价值追求。学校通过“生态化教育”办学理念引领学科组的发展,学科组将办学理念通过学科实践落地;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研讨主题,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项目制合作为推手,实现教师全员参与;教师通过团队和个人的实践,让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又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松湖一小的教育生态更注重发现每一个人、欣赏每一个人、点亮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找到自己的成长舞台。体育、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做活动的主持人,在学校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在学校里也很有存在感,也能生活得很精彩。”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阳海林说。

    如今,松湖一小已走过办学的第五个年头。五载创新奋进,五载弦歌不辍,写就生态华章。学校响应时代召唤,服务区域发展,以“生态化教育”为品牌,以育人方式创新为动力,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了新时期教育立德树人的新样态,让一批批学子在“生态化教育”的园圃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储备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创新型人才。学校凭借“生态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成为东莞市一所年轻的品牌学校,办学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未来,松湖一小将继续围绕“生态化教育”特色,做好做强教育品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