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五育融合育心”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学生的心智不断走向成熟,引领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共育共生,正是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是回归教育原点、提升育人质量和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张家埠小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和校情出发,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

    厘清“心育”与“五育”的关系

    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途径。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支撑。

    学校注重发展“心育”元素,使“心育”与“五育”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和培育,将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融入“五育”,使德心融合,提升学生的内化力;智心融合,提升学生的驱动力;体心融合,提升学生的抗压力;美心融合,提升学生的悦纳力;劳心融合,提升学生的责任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头脑、强健体魄、美学素养、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探索“心育”与“五育”有机融合的途径

    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其外显形式是个体的品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和劳动行为。教师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用“理”来规范道德层面、用“情”来认识情感思维、用“行”来约束行为习惯、用“恒”来强化信念支持,知情意行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利用每周三早自习时间,组织各班级召开不同主题的德育反思班会,总结成绩,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个体思维发展,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智育水平;重视培育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情趣、审美行为,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和“快乐手作”“匠心巧手”等社团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心育”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为“五育”融合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校将此理念渗透于教学、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之中,组织开展“五育”并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学科素养发展为“圆心”,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等多时间、多场域、多项目辐射构建学生“发展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生活、个性绽放。“五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围绕培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素质教育的主体任务。

    建设“五育融合育心”的课程模型

    “五育融合育心”课程模型的关键在于“日常融合”。让“融合”理念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班级,才能真正检验理论与实践的适切性。

    构建“五育融合育心”课程模型的第一步是“五育”并举,切实保障德智体美劳教育在教学中的完整性,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备齐现有课程;在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各个版本教材的整合与各类课程资源的统整,通过学科内、学科间、超学科统整,将“五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开发,按需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校本化实施;通过课程供给、课例研修和项目管理的实战研修机制,完善教师成长路径,促进教师发展。

    第二步是“融合育心”,通过学校综合治理和课堂教学变革完成。第一个环节是顶层设计,规划“五育融合育心”蓝图路径。在顶层设计中将“五育融合育心”作为一把“尺子”规范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第二个环节是推进机制。以评价作为育人目标的推动力,以清晰的评价标准、具体的评价目标、多元科学的评价方式共同促进育人目标实现。第三个环节是资源保障。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资源在融合教育中对学生成长的教育性功能。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邀请家长入校,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亲子阅读、亲子运动、纵情端午、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搭建起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学校还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建设“五育融合育心”课程模型的路径在于“三维渗透”。“一维”是学科渗透,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常识。建立“跨学科融合式”教育体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融合。学校通过专题课程的形式,以对多类型心理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心理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跨界整合、学科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三种方式传递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二维”是活动渗透,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技能。学校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衡量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理念,但这种理念的实施依靠基础知识的传授不能达成,必须借助实践活动,如通过“树叶画”美育活动、“趣味运动会”体育活动、“元旦古诗词诵读”智育活动等,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三维”是生活渗透,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习惯。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联合家长,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家园实践活动,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家庭看电视的规则;另一方面,学生到社区中深入体验,如社区组织“家庭吐槽大会”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

    (张春先 王迪 刘桂华 王绪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