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谋划教育领域政策举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江苏盐城考察和主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怀进鹏部长在教育部党组会议上强调,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把握长三角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重要作用,主动谋划教育领域政策举措,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教育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更是如此。一方面,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精尖技术和高水平人才方面对我国设限,国家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战略不可能脱离教育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展示出当前三者协同配合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样需要打造与全创新链、全产业链相匹配的大规模、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教育可以成为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此外,教育具有长期性与滞后性,不论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还是人才培养和成才,都需要时间积累,因而更需要主动谋划教育领域政策举措,实现前瞻性发展。

    全方位培养各领域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拔尖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学科领域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探索较慢,在应用型学科中没有得到深化。因此,我国一方面可以在保障公平和均衡的基础上,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探索资优人才在中学阶段的识别和培养。这在个体上是对资优学生因材施教,在社会层面是为国选才育人。另一方面,应该强调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其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同样重要的地位,持续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等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聚集在高校,科研成果丰硕。而这些科技成果只有实现有效转化,形成现实所需的生产技术,在实践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科技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强度,在科研“破五唯”的进程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的权重。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和推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并且探索专业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法。比如,上海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进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已经成为高校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推动力量,持续扩大了高校科研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力。

    以区域教育协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除了整体上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也需要率先在区域经济中心发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是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最为活跃的区域,推动这些区域在各方面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性的教育协调发展是推动区域内科技、人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为此,可以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区域内在教育资源、科研创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性、特色性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思路,把区域内教育资源如高校、科技资源如实验室以及产业资源如各类科技创新企业通盘考虑,推进不同主体的软硬件和人才资源率先“破壁”,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更自由共享和流通。

    以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助力国际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是我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也与国际经贸往来、科技领域合作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因而成为深化中外经济等各领域合作的“铺路者”,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主体部分。应抓住时机,加快落实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交流领域达成的共识,扩大派遣和接收留学生,加强青少年一代交流。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势必会扩展到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从而助力推动中外经贸往来与合作。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