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筑牢教育强国“基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中心小学学生进行趣味体育锻炼。杨显有 摄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基础教育地基打得越坚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在过去40多年发展的坚实基础上,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怎么更进一步在原有发展势能的驱动下,撬动新的发展动能、找到新的扩优提质增长点?

    2023年的岁首,一份重要文件发布,谋划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这就是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共同颁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从年头到岁尾,一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全国各地各校红红火火开展起来,校家社协同育人正在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正在为夯实基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赋能。

    越来越多的学校

    正在创造协同育人的新经验

    一年来,家教周刊报道了一系列中小学、幼儿园在推进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上的新努力和新经验,广大学校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育人机制,不断收获育人新成果。

    家长当“校长”,这是本刊今年报道的发生在福建省厦门市梧侣学校的新鲜事。梧侣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学校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走进教室,和全班学生一起上课,参与学校管理,这是梧侣学校家长的“必修课”。学校和家长携手,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发展成为同安区的“热门校”。

    本刊报道过的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也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校家社之间曾经“三少一多”:沟通少,教育少,合作少,责怪多。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学校教育不能“垒起门子朝天过”,要敞开校门办教育,他们实行的家校社理念共融、机制共建、特色共创、环境共育、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初见成效,办学质量、校园氛围整体发生了改变。

    一年来,广大学校不断创新家长和社区参与的方式,促进家长与教师沟通,家庭、社区与学校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一起,创新孩子的假期模式,指导教师和家长、社区共同研究、实践。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所在的社区通过参与此项目,形成了家家皆学、人人共学互学的社区氛围和呵护学生成长的“融育生态”。

    广大学校找到了各自撬动校家社协同的重点并不断推动实践。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与家庭协同中找到了有效的方法,学校设计的“三步实现亲子有效沟通”“青春的密码”等30余节课程,不仅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更指导家长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和处置孩子的心理危机。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围绕沟通技巧、冲突化解等内容对教师开展培训、组织专题讨论。重庆市荣昌区棠香小学的“谁是好家长,孩子说了算”评选活动、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小学的“家校携手培养终身阅读者”活动,激活了家校沟通、家校信任、家校协同的春水。

    盘活学校内部资源、精选网络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受到学校普遍重视。江苏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中推出“智慧父母成长班”特色课程体系,从“聚焦孩子 学会接纳”“聚焦父母 关爱自我”“聚焦家庭 系统疗愈”三个序列设计课程。学校还成立了“三中心一共同体”:家长成长中心、家长资源中心、家长互助中心及家校协同成长共同体。

    校家社协同的推进,为学校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多年没有盖起来的学生食堂,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下,终于盖起来了。家长、社区,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助力。

    虽然很辛苦,但是学校在协同中尝到了“甜头”:以前特别棘手的办学环境问题,有了家长和社区的加入,教师和学校的压力减轻了;曾经很难教的孩子,有了家长和社区的配合,转变更快了……家庭、社区的氛围也因此更加和谐了。

    越来越多的教师

    在协同育人上更加得心应手

    教师处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是二者交流的“纽带”,也是协同的具体实践者。一年来,家教周刊发表了不少教师对校家社合作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分享,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真正认同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并身体力行,担任了家庭教育指导员的角色。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等对8个省份开展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的调研发现,有98.6%的教师认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至关重要,超过七成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广大教师创造了丰富、鲜活、实用的经验。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韩秀云聚焦孩子的入学适应问题,向家长提出建议:要特别重视作息时间安排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帮助孩子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帮助孩子走好入学适应第一步。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实验小学龙背分校教师夏莎发现了家访给学生带来的可喜改变。天津市东丽区民生小学教师刘霞总结出了家长指导孩子阅读的具体方法……

    协同育人也让老师们找到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新增长点”。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教师夏莉琴和同事们设计了“我家低碳生活”假期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教师李朋飞指导家长怎么让孩子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在家教周刊开设的“答家长问”栏目中,来自一线的教师,针对家长们教育孩子时的困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增加对孩子的信任、如何让孩子改变不良的习惯等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既帮助了家长,也反映出一线教师在家校协同上在不断下功夫、不断出经验,正越来越得心应手。

    正是有了广大教师的热情参与,才激活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局面、激活了基础教育新增长点。因为有了更多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教师育人的课堂延伸了、课程拓展了、空间变大了、形式多样了。给学生布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更加新颖、丰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区服务、分担家庭事务,家庭氛围、社区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越来越多的区域

    正在推动协同育人的新实践

    区域推进带来了教育生态和环境的变化,更有利于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从家教周刊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社区的合作,创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开办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推出家庭教育示范校、开设家长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等,已经成为各地教育部门普遍采用的做法。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省市教育部门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家校合作联盟,并吸引了区域内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的参与,通过对话和交流,活跃家校合作氛围,提升家校合作能力,传播家校合作经验,推动了学校的实践。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组织的家校社联动“同心圆”项目被评为“上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十佳模式”。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形成“一日校长督察制”等家委会创新机制,针对中学生家长开设的“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专题课程,两年内家长受益人数超过1.6万。

    北京市大兴区成立了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设了“家长成长学院”,组建了区校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人员队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四轮驱动的“青羊模式”,同时注重用好社区服务空间,将全区67个社区少年宫纳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设家庭教育社区加油站、社区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形成了多方协同共育的家庭教育新格局。四川省广汉市在建设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中,提出家长学校就是学校教育“第三课堂”的主张,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全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十大微改革工程”。

    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协同育人不仅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提高了教育服务的覆盖率,拓展了教育空间,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正在把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的“同心圆”画得越来越大,让“基点”筑得越来越坚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