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打响又要打赢提质升级攻坚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2019年,国家启动“双高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打响职教建设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提质升级攻坚战。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凭借优秀的办学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事业发展由此进入加速车道。

    新的发展方位,赋予了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动力,学校坚守“职教报国、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卓越新南铁”总目标,破难点、抓重点、出亮点,为打赢这场提质升级的攻坚战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分享和借鉴的经验。

    举旗定向:把握大局,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党委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举旗定向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标定正确航向。

    学校党委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以“党建+”模式着力强化组织力、思想力、文化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二级党组织“一中心、一网格、一堡垒”党建新格局,形成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党建书记项目”牵引领航,校内—校企—校地“三维党组织共建”凝聚合力等党建工作品牌,1个党总支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国家《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二是狠抓思想建设,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以省级示范马院和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次入选示范马院,直属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是加强文化建设,从完善文化育人机制、强化文化载体建设、推动文化研究等维度发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化之力锻造人才之质。组织力、思想力、文化力,三力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改革创新,不断攀向新的办学高峰。

    打响战役:特色为笔,绘就“双高”建设画卷

    自“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遵循“科技创新赋动能、人才高地筑高峰、国际名片显本色”的建设逻辑,全面锤炼轨道交通办学特色,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学校事业呈现出完整的发展路径,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力量。

    ——科技创新赋动能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学校积极构建协同配合的政校行企合作发展体系,对接轨道交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运营维护全产业链,不断深化“联盟—融通—共建—转化”机制,打造多功能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大平台。

    学校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在与南京地铁创立“地铁学院”基础上,吸纳省内其他五家地铁企业,形成“1+1+5”的江苏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联盟。二级学院积极与龙头企业对接,建立和利时产业学院、正保产业学院等,探索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共享”运作机制。融通校内外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聘请产业教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打造混编团队,汇聚轨道交通领域高端研究团队力量,助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此外,校企共建与行业技术同步的一流实践大平台,深化“两站一区间”的高铁教学站场建设,打造先进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面向轨道交通生产技术领域,与南京地铁共同设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示范——南京地铁11号线教学运营一体站;与院士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校企共建“191创客空间”,打造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434”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平台协作创新和行业智库的功能作用明显。

    ——人才高地筑高峰

    对照目标任务,学校实施以思政课程改革为引领、素养教育为核心、科教融汇为主线、“三教”改革为支撑的“树人工程”。“双高”专业群按照“大类招生、按群培养、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总方向,针对高铁运营维护岗位“系统高度集成、技术交叉融合、多岗协同作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创新“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三”是指为学生提供“三个选择”,一年级大类培养,二、三年级根据企业需求以及个人专长,学生可以对专业、课程模块、综合实训项目作出选择;第二个“三”是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分别在行政班级、教学班级、项目团队三类教学组织中进行学习实践;第三个“三”是指铺设交叉融汇的人才培养“三条路径”,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强化价值引领;依托实训和社会实践项目,深化实践养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文化育人,用铁路精神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铁路基因。“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循岗组群、协同培养、双元育人,高铁运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教研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高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从高地向高峰的迈进。此外,国铁集团“2+1订单”、地铁“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具特色。

    与此同时,学校创新提出“人文扬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育人思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凝练了“职教报国、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文化核心价值,确立校企“双元”铁路文化研究与传承机制。学校江苏铁路教育馆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秦淮灯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铁色文化——铸铁路魂,育铁路人”获评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项目。

    ——国际名片显本色

    南京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三角地理中心。作为长三角地区仅有的一所轨道交通高职院校,学校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勇担使命,以“请进来”“走出去”双驱发力,中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搭平台、建标准、树标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学校牵头发起成立欧亚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等国际平台,2023年成为国家首个产教融合共同体——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及国际交流部牵头单位,促进中国铁路院校和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合作。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项目,引进、整合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专业标准,结合雅万高铁等海外铁路建设需求,开发并输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专业标准等铁路职教资源,为“走出去”企业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2023年入选鲁班工坊成员单位并获批“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首批中方院校。

    学校立足轨道交通专业优势,通过建设中埃轨道交通“郑和学院”等境外办学项目,输出轨道交通行业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获批江苏省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A+等次,江苏省首批“郑和学院”建设单位。

    创新“二元五双”留学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文+铁路技能”教育,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打造“留学南铁”品牌。202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并获得一级等次。

    科技创新赋动能、人才高地筑高峰、国际名片显本色,这些重大部署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重点带动全局,为打赢这场提质升级的攻坚战提供澎湃动力。

    打赢战役:硕果盈枝,持续奋斗再创辉煌

    初心铸就辉煌,使命引领未来。

    五年来,学校以稳健的步伐、前进的姿态,不断丰盈着“双高计划”建设的内涵。

    五年来,学校打造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智能调度指挥、智能客运服务、智能运维等方面,紧盯一线应用痛点,产教科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南京地铁安全认证、信号系统智能运维、智慧运营3个科技团队,开发了基于5G和北斗技术的铁路作业可视化管理系统等多个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研发产品。与工信部门高速载运设施无损监测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共同承担各类创新研究,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上海铁路局科学技术进步奖10余项。

    五年来,轨道交通类毕业生70%以上在长三角铁路企业就业,为上海铁路局培养高铁人才近3000名,为江苏地铁企业培养5000多名。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6个产业学院,共建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升级覆盖地铁17个主要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填补了城轨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完整体系空白。出版《江苏铁路发展史》等著作,填补了江苏铁路史研究的空白。

    五年来,聚焦交通强国建设,对接国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升级与管理模式变革需求,形成了适应高铁、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培训需求的多元化培训格局,打造了以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干部、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培训对象为主,以地铁运营调度人员、车站维护人员、供配电工、接触网工、班组长等培训对象为主的系列培训品牌,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江苏铁路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开展轨道交通企业员工、技术比武集训超过20万人天,轨道交通类师资培训1万余人天,江苏铁路干部培训3000余人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