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筑牢基础教育“基点”的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要求为基本遵循的学校实践探索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创造生成层出不穷,我们由此看到更多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的实践举措。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聚焦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抓住重要概念、观点着力突破:一方面,以学科大概念、重要观念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以主题为引领,促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学科知识与方法有效关联;另一方面,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新型学习方式引入课堂,通过广泛开展劳动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综合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层次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 新境界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要求,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不仅深刻回答了“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这一重要问题,明确了更好实现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行动准则;更是落实课程方案的重要支撑,是教师在教育改革新征程上有待修炼的品格与境界。

    深化课程改革,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基本原则就是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让课堂满载着高尚道德和真爱良知,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明确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弱化功利化价值判断,强化生命意义价值引导。教师以高超的专业能力,启智润心,实现学生生命与精神的绽放。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基本路径就是因材施教。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淡化教学模式流程,活化学生学习方式,以差异化教育与针对性个别指导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每个学生的生命勃发与律动。

    回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可以发现许多充满强烈价值倾向和鲜明行动导向的理念。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道路上,我们更要对此保有持续的追问:真的能做到在课程教学中为了每个学生的一切吗?真的能关注到学生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吗?真的能实现对学生潜能的调动与激发吗?这些追问与深思,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评判,也是对教书育人使命的深度问询。

    可以想见,蕴含着教育家精神的课堂,无疑是熔铸了“育人”“育每一个人”“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灵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着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与人文发展的环境,力求高质量地促成课程文化价值、教师主导与示范作用以及学生主体发展动能的完满释放。

    提高教科研质量——

    为深化课程改革充盈 新动能

    加强和改进教研、科研工作,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课程改革理念在一线教学中有效落实。事实上,教科研对于教育教学的支撑、引领与驱动作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同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2023年,更是将强化教科研的专业支撑作为更好实施国家课程、引领课程改革走上科学化道路的重要举措的一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推进教研方式创新”。教育部在8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教研系统必须立足职能定位”,立足关键问题,强化“五育并举”,加强课程实施环节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也聚焦“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教科研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有赖于高质量的教研。2023年,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教研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改革与创新。多地区、多层级的教研机构以相关文件精神为依托,理顺教研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调的教研工作体系。

    高质量的教科研工作也有赖于高质量的教研队伍。建强教研队伍,加快教科研方式的转型,提升教科研对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也成为教研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为此,一些教研队伍深入学校,聚焦课堂,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以对学校与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区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加强中小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沟通。通过科研引领,拓展教学活动的可能边界;通过教学创新,系统变革教学模式,助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回望之后再展望——2024,我们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高位指引下,在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强烈感召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扬立德树人旗帜,围绕发展素质教育战略任务,进一步扎实深化2023年所聚焦的实践主题,精心谋划新内涵、新任务和新举措,使其汇聚并转化为更加雄厚的力量,为筑牢基础教育“基点”深度赋能。

    2024——让我们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3年,这些政策值得关注 

    3月

    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深入开展。

    5月

    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5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

    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7月

    7月14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7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7月2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10月

    10月15日,于2023年7月20日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方面第一个专门性法规,是校外培训领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重要举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