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职教师,孩子们的才艺是跟谁学的? ——古丝绸之路上的教师体艺素养提升工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他们的足球踢得很好,但他们没有体育老师……

他们的毛笔字一级棒,但他们没有书法老师……

他们的合唱宛若天籁,但他们没有音乐老师……

没有专职教师,

孩子们的才艺是跟谁学的?

——古丝绸之路上的教师体艺素养提升工程

□ 池沙洲 林静远 文/摄

远处,祁连山的积雪映衬在蓝天下;近处,云层低低地压在操场上方。如此雄浑的背景下,一堂体育课正在进行。今天的训练项目是足球,学生们皮肤都晒得黑黑的,在教师口哨声的催促下练习换脚触球,前排女生的马尾辫在跃起时齐齐上扬,淳朴和快乐的神情在运动中自然流露。

这一幕给来自河南、四川、山东,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的教育媒体记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这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在甘州区,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屈指可数,但不管是市区,还是要耗费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偏远山区,学生们的音乐、体育、美术才能都非常OK。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前来观摩的人们感动之余,是一阵阵的敬佩,还有疑惑。

疑惑:为什么语文教师和校长们要学足球呢? 就在同一个操场的不远处,一群大人也在训练足球,他们往返、环绕、变速、滑步、跳跃……以不同的脚法,挨个通过布置在草地上的障碍物和标志物。他们有着较为悬殊的年龄、体型和敏捷程度,但共同的特点是专注、有劲、自信。

趁他们在运动间歇喘口气、喝口水的时机,7家教育媒体的记者一拥而上,“盘问”了起来。原来,他们不是专业足球队队员,不是学校附近的居民,也不是学生家长,而是教师。他们不是大成学校的教师,也不是体育教师,而是从甘州区其他学校赶来参加足球培训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教师,其中有不少还是一校之长。

今天是6月23日,周五,是全区教师每周进行“薪火研训”的日子。大成学校是18个薪火研训基地中的一个,这里的研训项目有足球、篮球、武术、花式跳绳、啦啦操、书法、素描、国画、陶艺等。

长安镇中头闸小学语文教师董海军告诉记者,他已经接受了一年的足球培训,“get”了很多新技能,足球水平日益高超。现在他的足球课堂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系统准确的足球知识、更加科学规范的足球训练。

一声哨响,学员们立即气势如虹地转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半场比赛。

答案:教师一专多能是西部教育的明智选择 甘州区教育局教研室负责教师培训的张晓军介绍,张掖市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在教育上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以小学为例,甘州区目前共有小学86所,在校生31408人,虽然近几年有一系列撤扩并,但很多学校的规模仍然很小。这导致了在正常的师生比下,音体美教师的排课量不足,绩效工资水平也偏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没有人愿意到小规模的学校担任音体美教师;而从小规模学校的角度出发,一个音体美教师编制意味着大量的空闲课时,这对于师资本就稀缺的西部地区是一种浪费。

面对这样的困境,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教师的一专多能,让语数英科教师兼职担任音体美学科的教学工作。于是,让全国教育报联盟的记者们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每到周五,语文教师踢起了足球,英语教师玩起了陶泥,数学教师画起了泼墨牡丹……

当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把“全科教师”“跨界人才”“学科交叉”当作热词来仰视的时候,西部地区踏踏实实地先行一步。与其说这是在追慕一种先进的师资培养理念,不如说是河西走廊上教育同行们唯一的选项。

目标:培养农村中小学“合格+特长”教师

从2014年开始,甘州区启动“十百千计划”,即农村音体美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音体美各学科专家60名、学科骨干300名、兼职教师2000名(35岁以下教师掌握一项技能)。

在一部展现甘州教育的专题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不惜一切代价!”政府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占据区位优势的急迫心情展露无遗。 目前第一期培训已经结束,全区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学基本合理,基本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记者在大成学校看到的已经是第二期培训了。

教师体艺素养提升工程是甘州区整个教师培训工程的一部分,除了18个薪火研训基地(优质学校),全区还成立了16个课程研究会,以行政领导担任学术领导,如语文学科的薪火研训基地是党寨镇中心学校,校长兼任语文学会的理事长。

截至目前,甘州区共有3682名教师参加了研修活动,建立了12个名师团队、28个教研员工作坊,共有20批次523名蒲公英导师团成员被派往东部发达地区“跟岗研修”。导师和“坊主”们见到外省来的记者,无不自豪地说:“我去过你们那里,我给你们的学生上过课。”他们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满面风沙的西部教师,而是喝过黄浦江的水,见过成都和南京的牛校是什么样的,致力于将发达地区的教育移植到自己的家乡,惠及塞北各民族的莘莘学子。

梦想:从零起点向顶尖高手修成之路进发

参加体艺培养的教师多为零起点,只是在菜单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3年时间倏忽而过,很多人在进修的项目上已经表现得有板有眼、可圈可点了。

来自梁家墩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王珍是陶艺班的第三期学员,她在参加培训前就是零基础,只是觉得陶泥好玩罢了。尽管张掖境内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制陶工艺,但王珍和其他零起点的教师一样,第一次接触陶艺就被泥、水、转轮折腾出无数个小纠结。经过3年的磨炼,泥浆能在她的指尖下变得听话了,在旋转中一点点自如地变幻着形态。“平时的数学教学很忙碌,但我从没落下一堂陶艺课。我们这边的学生生活单调,艺术培训机构不多,家里的经济也不宽裕。再有一年,我就学成了。到时候就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走上讲台,教学生做陶艺。”王珍憧憬着。

甘州区教育局的负责人估计,第一期培训结束后,有80%的受训教师掌握了体艺技能,具有授课的条件和资格,农村学生音体美师资缺乏的现象已经改观。

其中少数教师甚至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以音乐学科为例,区教师合唱团和乐队已粗具规模,4人入选省级“金钥匙”导师团,2人被选为音乐学会理事,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体艺大赛;在省级相关赛事中,已有2名音乐教师获一等奖。

而甘州区的特色体艺教育也初显成效,如前面提到的足球,连续两年承办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事,民族小学足球队代表全省连续进入“谁是球王”“我爱足球”等中国青少年足球民间争霸赛总决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最美作业     下一篇:因为珍稀 所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