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创新特殊教育 为残障儿童撑起同一片蓝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陈蓓燕 通讯员 屠红良

“来,不要紧张,张开嘴,跟着我说‘啊’……”今年秋季开学,湖州市南浔区练市小学随班就读的6名特殊儿童迎来了开学初的“大礼包”——全面体检。练市医院医生王琪璋在检查完孩子们各项身体器官的功能后,还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接下来,他还会尽快和学校一起根据这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制订合适的教育康复计划,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自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湖州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部门领导为组员的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在“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方面创新实践,积极构建区域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支持体系,为残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不放弃任何一个

“现在老师开始提问了,这是什么颜色?这个水果叫什么?……”在德清县武康镇祥和社区一间有些简陋的屋子里,该县逸夫小学语文教师缪碧惠指着课本上的内容,向坐在轮椅上的陈旭东笑着问道。一旁,外婆孙金囡的眼睛有些湿润:“每次看到老师来,他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3年了,老师教旭东识字写字、背书唱歌、画画做手工,比我们对旭东还要好。这个恩情一辈子都回报不了!”

因3岁时高烧留下脑瘫后遗症,陈旭东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中几乎没有乐趣,更不要说接受教育。自从逸夫小学的教师们“送教上门”后,平时沉寂的陈旭东家笑声多了起来。这两年,除了学校教师,当地残联、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相关人员也会同时上门,为这一家子送教、送医、送康复、送温暖。

以“特殊教育四送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医教结合”实验是该市在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整合资源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服务。除针对重度残障学生采取“送教上门”服务外,该市还于2014年启动资源教室建、管、用、评四环节实施工程项目,力求让每一名残疾学生都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为此,该市还专门成立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定期指导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这支团队由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动作治疗师、游戏治疗师等组成,主要协助普通教育学校送教教师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进行各项专业评估、开发个别化教育课程、开展医学康复研究等。比如对语言有障碍的孩子,用温柔缓慢的语速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对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用专业的方式检查听力的恢复情况,并指导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捕捉声音;对智力发展缓慢的孩子,用沙盘游戏去发现孩子的内心,以便更好地制订教育方法。

撑起同一片蓝天

如今,湖州市已构建了由行政支持、专业团队支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参与、普通学校参与的区域管理网络。同时,该市借助医院、高校的力量,一方面建立了“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每学期安排教师到医院跟岗,学习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医院则每学期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和康复宣教,将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有效整合,从而相互补充、各施所长。另一方面,在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指导下,该市积极开展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专项实践研究,通过科研引领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去年9月,湖州市首个特殊教育“卫星班”在南浔区和孚镇长超小学建立并开学。这一投资50万元建成的“卫星班”集认知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粗大(精细)动作训练室等为一体,为湖州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符合条件的中度残障儿童提供进入普通班级融合教学的机会。记者看到,首批6名儿童在“卫星班”都拥有6张专属课表;2名特教教师具体负责6名“卫星班”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特殊教育集体课教学、小组教学和一对一康复个训、扬长教育等;普通班教师会根据他们的适应和表现等情况通过减量、减化、分解教材,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图片支持、伙伴互助等形式,让他们真正融入普小的课堂,学有所得。

“这是一种全新的融合教育模式,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不仅可以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而且也能让孩子在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普通教育,还能为普通学校增添一份包容与关怀。”湖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湖州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校长陈正红说。

今年9月,湖州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又在吴兴区织里实验小学开设了第二个“卫星班”,这标志着该市特殊教育多元体系构建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已初步形成了特殊教育“一校多点”的新格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