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培养卓越工程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华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始于1920年创立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新工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标高校“新工科”建设,学院自2015年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起,培养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满足国家多元化重大需求,服务省“一主六双”发展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陆上风光三峡”工程。

    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与社会无缝衔接的5S-CDIO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5S: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改善)。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程教育供需融合的基础上,依据“做人、做事、创造价值”的理念而设计的,以“自我成长力+快速适应力”作为内驱动力,以工程CDIO整个周期作为载体,形成价值创造力。依据该新模式,坚持工程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实施“工程教育的质量观、工程环境的育人观、教科产团队一体化观、多样性人才个性观、系列课程的整体观、立体多层的实践观、方法手段的时效观、过程动态全面评价观”的建设思路,深化专业建设。

    立足卓越工程师总体教学目标,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提出以做人、做事与创造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自我成长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二是提出自我成长型个性化应用型工程人才三维度能力目标与五维评价体系。三是构建5S-CDIO自我成长个性化培养方法与模型。四是基于5S-CDIO自我成长型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体系改革实践。

    推动“三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新升级

    提出新模式,建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与文化“聚力场”校园文化。提出以做人、做事与创造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自我成长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即以“做人、做事、创造价值”+“5S-CDIO自我成长个性化工程教育模式”为核心内涵的工程教育理念及模式,有效应对未来工程实践发展方向及特殊性的需要。在快速适应力培养中,综合5S-CDIO方法,将学院与企业、社会深度融合,针对某一需求(岗位、技术)展开特别的强化训练,形成突出的特色技能,使学生能够立即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实现快速就业,主动适应工程多样性需求。

    实施新评价,解决学生目标模糊、动力缺失、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缺失问题。创造性提出自我成长型个性化工程人才培养三层能力目标与评价体系:提出了使命(宗旨)层(做人、做事、创造价值)+系统层(自我成长力+快速适应力+价值创造力,简称“三力”)+要素层“品质、知识、能力、行为、绩效”的多层次多维度能力目标与评价体系,突破了普遍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与评价体系框架,解决了现有三维目标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缺失等问题。

    构建新结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多样性需求。构建了面向生产一线的“双闭环自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解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三力”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的难题,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内环控制“以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多层次个性化立体式的实践体系”,实现价值创造力的内在驱动;以“思政+基地+项目+导师+团队”个性化培养方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实现两侧深度融合的无缝对接目标。

    构建“三个体系”,取得人才培养新成果

    学院为实现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无缝对接目标,进行培养体系的系列改革。

    构建面向生产一线的5S-CDIO自我成长“双闭环自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解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快速自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与高校培养脱节的难题,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社会无缝衔接的目标。探索出卓越工程师2.0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践行5S+CDIO+校内/校外基地+双导师成长工程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多层次个性化立体式实践体系”,培养5S-CDIO自我成长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价值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建成新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35%,企业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不低于30%。

    构建围绕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注重电气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突出信息新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开设了“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国家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强化以课程知识更新带动应用创新,突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工程能力。近5年,学院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35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72项。

    今后,学院将围绕模式创新、体系建构、师资建设等方面,强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开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局面。(柳成 王洪希 曲萍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