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师范大学始终高举教师教育旗帜,以教师教育为主业,始终秉承“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引领浙江省教师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以新师德和新师能为核心的“新师范”,实施“标准化、协同化、智能化”创新模式探索,按照“标准再造、机制创新、监控智治”思路,统筹推进教育研究、教学管理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师教育新模式、新格局和新生态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赋能助力。

    课程结构优化: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中学教师RPT能力需求为目标,以问题解决、情境分析、项目设计、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建立教育基本理论、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五大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设有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每名师范生至少修读25学分。大部分选修课实行滚动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时间安排自主选修相应课程。设计开发了基于标准的教学技能训练“短课程”和“短学期”专项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滚动式开课规制和“短课程”与“短学期”专项技能训练机制,配合四年一贯的教育见习、实习与研习工作,提高了师范生课程修学、教学能力训练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互动式学与教。

    实践体系优化:突出实践导向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围绕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胜任力培养要求,强化支持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开发。浙江师范大学研制了各学科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校本标准体系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示范案例集,编制了教育实习案例分析、教学视频案例和课堂提问视频案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等专业研制了以实践取向统整专业能力标准,并且以幼教小教实践现场为中心实现全程实践、浸润养成、多元评价。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和达标网络考核系统,规定达标者方可参加教育实习,通过考核者允许多次考核追求卓越。

    浙江师范大学以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打造螺旋式提阶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范生一年级主要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三字一画”、普通话等),二年级完成基础能力训练(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等),三年级完成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上课、即席讲演、班级经营等)。每两学年中间设置专门用于教学技能练习的“短学期”持续强化巩固教学技能:第一个短学期以见习为主,重点在于体认中学教师的各种能力在具体实践场景中的运用;第二个短学期以微格教学等实训为主,重点在于掌握各种教学能力;第三个短学期开展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等,重点在于促进各项教学技能的自然流畅转换与融通。在四年级开展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综合检验师范生培养质量。

    技能竞赛优化:打造师范生技能竞赛共同体

    自2006年起,浙江师范大学每年组织开展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加强了省内师范院校之间的交流,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目的,为师范生、职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此后,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湖北省(2010年)、安徽省(2010年)、贵州省(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等省份借鉴浙江省模式陆续开展了类似的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2019年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由田家炳基金会主办,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师德教育优化: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德育能力培养

    浙江师范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确立师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将提升师范生德育能力作为“新师范”建设的首要目标,教师教育的培养重点从“以德育己”的师德修养转向“以德育人”的德育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课程思政实践与改革,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了思政课程、师德课程、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丰富德育能力培育形式和内容,构建线上线下呼应、课堂内外结合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第一课堂开设“师德养成”“教师职业道德”“师魂”“特殊教育概论”等课程,编印《教师职业道德简明读本》,开展“行走的课堂”等专题活动,重点抓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张振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