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是待刻的雕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屈 强

教育就是让一个人变好,变善良。教育新常态使得教育观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开始重视人了,开始真正重视全方位与全面评价学生了。这是教育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我们的教育,至少要让孩子变得真实,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得真正了解学生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是冲突与矛盾。

很多的教育无效,甚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感,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课堂教学的低效,可能也是来自教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修炼我们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这就是所谓教师的气场。这需要我们渐修、渐悟。

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学会向学生示弱,甚至是“装傻”,可能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有时勇于做“后知后觉者”,在学生学习时晚些“说破要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或许会得到教与学双赢的结果。

教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到学生长大,步入社会后,回想起来当年老师的“权威性”。学生不喜欢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的教师。教师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关键之一是能够放下作为教师的自我。“放下自我”,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是很难的。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学生学习,我们将会收获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可以问学生。其实,向学生学习还有其时代的必然原因。

教育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在不断反思中才会取得发展的。如今,学生在学校里特别被动,以至形成了被动型人格,将来就会习惯被动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这一点将会很糟糕。因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被驯化成怎样,他以后很可能就是怎样了。

学生不是待刻的雕塑,而是有各自成长空间的“独立的人”。教师应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下,适度引导他们发展,绝非一套模板、一个统一标准可定夺。学生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所以学校不只意味着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第二个家和社会的缩影。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内容,还需要了解学生他们本身带来了些什么,又需要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专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比如从学生当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入手,考虑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甚至世界。

如果不反思,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个好教师。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培养出了千千万万个科学家、文学家,而是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应鼓励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悦纳自己,精彩地活出自己的人生来。

现代中学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是可以调和、并用的。一流学校必备的要素是:优秀的教师群体,广泛认同、共同拥有并坚守的文化内涵,相对独立的办学体制,独立思考的权利,一定的自主办学权。

今天的学生,心智早已被现代社会结构所启蒙。他们自我存在的主张,也早已得到现代社会结构的肯定。对于自主意识越来越早觉醒的学生,如果依然规定他们一定要接触这个、一定不能碰那个,不仅现实中做不到,而且最后也只能弄巧成拙。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思考,保持相当的传统教育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看看这四个支柱,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与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有关。

杭州市十三中的办学理念是“立德树人”,旨在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所有教师,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这样做:教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认识自己,珍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陷和长处,从而更好地建设自己;爱身边的人;爱有缺陷的世界;对世界怀有爱意,并有奉献之心。

教育需要不断改变,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如近几年,不断致力于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每月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拓展性课程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化教育;推动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与运用;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教学等交流活动……

当你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烙在学生身上永远也忘不了丢不掉的东西,是获得查阅、辨别、调配知识的能力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未来的学校,校长将是一个教育家;未来的学校,知识学习将让位于智慧获得;未来的学校,学习将在尽可能真实的场景里展开……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多的猜测和憧憬,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一定是学生的成长乐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