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堂视频这面“镜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吉县孝丰小学 傅金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关于镜子的这句名言,让我们知道他是个爱“照镜子”的男人;而“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基,更让我们知道李世民是个会“照镜子”的优秀男人。我们教师也有一面“镜子”——课堂视频,把这面“镜子”用起来,用好,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照教态。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包括教师的仪容、风度、神色、情绪、表情、姿势、动作、手势、目光,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和修饰作用,可以让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试想,如果一位教师上课不带一丝笑容,整堂课就比较呆板、无趣,师生之间起不了“化学反应”,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被激发出来。亲切、自然、得体的教态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能够融合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因此,我们要常照照自己的教态,避免刻板、呆滞、冰冷或过于紧张。一位青年教师在看过自己的课堂视频后,感叹道:“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直以为自己上课的时候教态还不错,但看了视频才知道,自己从开始到结束,走动过于频繁,语言过于随意……今后要多向电视节目主持人学学,看看怎样才能做到举手投足间大方得体、温文尔雅。”当然,作为教师不一定能达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水平,但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多余的小动作,增加一些温馨的笑容。

二照语言。教学是一个交流过程,离开语言这个传递媒介,交流就无法进行,更谈不上艺术性。所以要在教学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得考虑语言要素。

吉春亚是我们安吉县走出去的语文特级教师,有一次回家乡作讲座,她讲到自己刚到北京某小学工作时,有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说她的普通话不标准,影响学生学习语文。于是,她跟着广播、录音机和同事,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就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听口音你根本就想不到她是南方人。

对照教育学上对教师语言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照照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一是否准确、规范、简练、通俗;二是否流畅、明快、严密,没有闲话、废话;三是否活泼、形象,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有些教师口头语较多,如“啊” “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不看自己的上课视频,根本就感觉不到。任何口头语都不是短时间养成的,而是长期“练就”的结果,早点发现就可以早点改掉。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曾经有一对同桌下课时发生争执,怎么回事?原来他们在争论老师上课时说了几个“对不对呀”,一个学生记了54个,另一个学生却说是55个,弄得这位教师非常尴尬。

学生不专心听课,却在统计教师的口头语,这固然不对。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的口头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那么,教师语言一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生动呢?

三照生成。教师在备课中会做一些预设。但课堂情况复杂多变,学生不一定会走在教师铺好的轨道上。当学生提出一些奇思妙想,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时;当学生因公开课紧张,课文朗读不下去时,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现场捕捉,启迪智慧,生成精彩?

笔者曾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一名学生由于紧张,课文朗读不下去,教师便走到学生旁边,搂住学生,和学生一起朗读。教师的安抚让学生的紧张情绪渐渐消失,最后能够自信独立地朗读完毕。在最后的评课中,评委们都提到了这个生成,为这名教师加分不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两张“跟踪卡”     下一篇:教师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