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学习为学生成长赋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和互动体验,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我校坐落在吴山脚下、西子湖畔,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方圆一公里内分布着16家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鉴于博物馆巨大的教育价值,2018年开始,受英国建筑师温迪·詹姆斯发起的“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项目的启发,学校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打造场馆群落,让学生在真实的场境中学习,为学生成长赋能。这里的“场境”是指包含完整学习要素的场域,包括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方式、学习类型、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主体自身状态等。

    学校凝聚校家政社合力,构建了三级博物馆教育场馆群落。

    一是利用社会综合馆,将校园周边的社会博物馆连接成“一公里学习圈”,打破学校的围墙,让学生处处遇见博物馆。学校与周围16家场馆达成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共育优质师资。根据周边场馆的类型,学校将其分为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红色教育4类,进行路线图的架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要求,精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低段、中段和高段3条“走读场馆”路线,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社会发展,开展基于学科的各种实践。

    二是激发各类博物馆和社会主体的活力,在校内建设主题型博物馆,实现小窗口、大视野,让学生时时沉浸在博物馆中。校园博物馆是利用社会博物馆、社会或个人藏品等资源,将展品按主题分类陈列在教室、走廊、门厅、操场等处所,方便学生长期开展实践探究学习而形成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自2020年开始,学校与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财税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校园内建立“贝类王国”“小小理财家”“宋韵游艺馆”“少年军事家”“小小中药师”等校园微型博物馆。每个校园博物馆重点指向“五育”中的一育,并兼具其他“四育”的融合元素,为学校开展主题活动和实施场境学习提供沉浸式的教育空间。

    三是组建班级微型馆,配合学科实践的需要,按照特定的目标和功能动态设立,实现学生人人建设博物馆。班级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组织,也是学习伙伴交往、学习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最频繁的学习群落。创建班级微型馆是学校“我在博物馆上小学”资源整合的重要实践,具有学科性、动态性、便捷性等特点。同一年级学科教学进度相对统一,班级微型馆还可以统整升格为年级微型馆。如配合三年级科学学科“植物”单元学科实践,班级绿植博物馆开启种植和养护行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在单元教学前,六年级各班师生联合校内外资源,共同创建“杭师附小鲁迅馆”,为顺利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构建教育场境,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搜集、创生多样展品,丰富了馆藏,有效赋能了单元的高质量学习。

    学校“我在博物馆上小学”的资源整合策略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动静结合,借助数字技术满足沉浸式体验,让博物馆场境更具互动性。学校优选具有互动体验感的场境,以深度体验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如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中的“全息影像”、杭州博物馆“填补杭州史迹地图”、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手工泛丸”、西湖博物馆的“手工研磨矿石”、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化石翻模”等互动场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校园博物馆之“宋韵游艺馆”在操场上设置了捶丸、相扑、投壶、陀螺等7个宋代流行的体育游艺项目。在中国财税博物馆和校园“小小理财家”主题馆,学生可以通过观实物、听讲解、摸文物、看视频、谈感受等多种方式学习钱币兑换、商品定价、贸易赋税等知识。

    二是系统集成,运用主题、要素、空间等集成方式,弥补了单纯用课件展示博物馆资源的不足,让场境更具综合性。现代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方式,综合展品、文字、模型、场景、音像,再加上高科技的介入,从历史、地质、自然、人文、物产、民俗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西湖博物馆运用各种模拟场景,再现西湖各种山水和园林景观,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学生走进场馆学宋词成为可能。

    三是精准匹配,实现博物馆与学习主题、学习动态和学生身心特点相匹配,让博物馆场境更具适切性。大到博物馆的定位,小到展品的选择,均要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习主题的需要选择博物馆场境,让场境与学习动态相呼应,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重要支撑。场境提供的信息要适应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场境体验中收获全方位的成长。

    杭师附小利用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场境中学习,体现了综合育人价值:开辟学习空间,让学生视野开阔起来;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经历丰富起来;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手脑灵动起来,是将“想得到的美丽”演化为“看得到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的生动实践,成为学校“五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场境学习:校园博物馆与学校课程融合的实践新样态”[编号:2022SC017]的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