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研贯通一体化课程新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跨越学科边界 打造高品质的横向集成课程

    本研贯通不仅需要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培养阶段,更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现纵向贯通与横向集成的统一发展。

    当前,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科壁垒森严和协同方式滞后。2023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科交叉和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促进学术学位各学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横向配合,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整合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本研贯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上打破画地为牢的传统,跨越学科边界,拓宽学术视野,融合学科优势,广泛发挥学科内外和学校内外教学资源与平台的作用,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要,统筹各阶段课程在内容、师资和资源上的融通与互动,构建推动横向集成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立交桥”。

    通识课程要横向拓展交叉性。通识课程的跨学科应体现问题或话题导向,从不同的学科或用多个视角进行审视和解读。高校一是要跨越校内和校外教育的藩篱。通过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丰富的学习机会,推动学生积极融入社区和国内外的社会中,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二是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通识课程的学习主题不仅要关注理论,还要关注现实,把社会乃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为相关的课程内容,促进基本原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

    专业课程要横向拓展协同性。如何兼具专业的深度和跨学科的广度,是研究生课程面临的挑战。高校应重点打造具有宽广学科视野的专业核心课程,特别到博士阶段,课程需进一步跨越学科壁垒基于方向加强协同性。课程结构上,课程设置应该互补,而不是分割。课程内容上,要立足基础知识、前沿实践和产业变革实现深度融合,特别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实战中融汇跨学科知识。课程师资上,应围绕课程目标和核心的课程任务建设,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基于重大问题进行学习与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研发力量和学科专家的协同,组建跨界的课程教师团队。课程资源上,要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平台建设来重新配置资源,促进不同学科联合起来助力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要横向拓展融合性。贯通培养中,至为重要的是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21世纪以来,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改革纷纷致力于提高课程的一致性。课程“一致性”即课程的联通性,既包括课程逻辑上的连续性,也包括课程形式上的融合性。融合性意味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是相互协调和支持的,即需在一个一致性的顶层框架中设置课程,而不是任由各学科领域的课程随意组合形成一个课程体系;意味着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课程开发策略,通过“双重编码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同时开放为通识课程)打造新的既面向通识教育又面向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意味着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双向奔赴,前者加强专业视角和专业知识的融入,后者则在内容、情境、策略等方面兼具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善于运用通识课程的理念、知识与方法反思专业课程。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截至本期,聚焦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本研贯通系列谈”暂时告一段落。本系列共刊登9篇文章,汇聚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本研贯通最前沿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成果。本研贯通是新生事物,只有保持深入而持续的关注,才能真正了解它、用好它。就让我们把这个小小的“终点”,作为再次出发的起点。后续,高教周刊还将持续追踪广大高校在本研贯通上的最新进展,及时分享给各位读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