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介,助力西部高校质量提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大部分学生,我们以老师主讲、慕课资源辅助的方式开展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则通过更适宜的内容做好发展支持。”张强说。

    由此,“电路原理”不再是一门只停留在物理空间里的课,围绕每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实验任务,授课教师都要完成从线上到线下,课前、课上到课后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每节课我们都会以学习清单的方式给学生发送学习任务,我们的课堂完全地改变了。”张强说。

    课前,学生通过慕课提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数据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学生以小组围坐一起,周围是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写上想法的白板;课后,以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刻画学习画像。

    从2013年开始探索至今,张强和团队已经利用慕课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11年,她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优质慕课能够在西部落地开花的关键不是资源引进,而是落地高校能生长出内生动力,结合本校定位,对优质资源进行取舍、补充、定制,让课堂发生改变。”

    作为援疆教师,对比东西部课堂,朱元发现,受师资数量和质量影响,西部高校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课堂也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新疆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亮对记者说,早些年,一些高校教师还承担看管大学生晚自习的任务。

    “质量不足用数量来凑、时间来加”不仅加重了西部高校学生学习负担,也伤害了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贵州理工学院教师陈燕秀看来,这些来自外部的优质慕课教学资源,就像投石入湖,带来了改变的契机,激活了一池静水。

    “‘慕课西部行计划’落地,只靠拿来主义是不行的。”陈燕秀表示,在引进优质慕课资源后,本校学生最初接受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一场课堂改革开始了:一方面,教师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导学材料,引导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慕课资源;另一方面则是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在重难点知识学习中,引入慕课相关片段发起讨论研究……

    “‘慕课西部行计划’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的契机,给了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脚手架。”陈燕秀说。2020年,贵州理工学院以慕课应用为起点的“电路原理”课程入选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如今,利用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西部高校创新应用的常态,学生则成了课堂真正的受益者。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赵捷就曾给自己做过小“实验”,大二那年,他坚持用慕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一学期结束,他的成绩从全班第21名进步到了第7名。

    在他看来,慕课丰富了传统线下教学主要依靠课本单一讲解的形式,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随时随地可学的慕课资源,也能方便地解决学习中的疑点,“借助慕课资源,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慕课西部行计划’的目标不只是送课送资源,更是要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要素进行全流程再造,提升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松说。

    数字强师——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2020年9月,“简明新疆地方史”作为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在全疆高校开设。

    “怎么把这门地方性的思政理论课讲得深入又生动,我感觉是很有难度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新疆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尹雪萍很是苦恼。

    在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过几次同步课堂、加入由新疆大学牵头组织的简明新疆地方史虚拟教研室后,尹雪萍感觉“一下子打开了很多思路”。

    “新疆大学老师们的教学内容很丰富,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尤其是他们对史料的引入和应用非常到位。”尹雪萍说。

    在王泉看来,东西部高校差距的关键是在人,“西部高校要想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

    如今,在“慕课西部行计划”中,借助各慕课联盟、慕课平台等,东西部高校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教研共同体。以虚拟教研室为例,目前,在教育部657个虚拟教研室中,东西部高校成员通过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教研等方式,开展着高频次、高质量、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2023年暑假,南开大学开展“实验教学西部行”活动,探索虚拟教研室联建机制,助力提升西部高校教师课程建设水平。活动中,来自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宫晓利和张金教学团队还实地前往西南石油大学和宜宾学院,为60余名师生进行了为期2周的“深入理解操作系统”课程示范性授课,帮助西部高校教师在观摩中学习和成长。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学院长刘忠慧表示:“这次联合教学活动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为后续自主开设相关高水平课程奠定了师资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则联合四川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西部高校开展“专家西部行——专业诊断与改进”活动,分别对西部高校专业建设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开展精准指导。

    在喀什大学,这个学期,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年轻教师安晓欣似乎回到了大学时光,作为“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助教,她和学生们一起在沉浸式智慧教室聆听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带头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徐志珍教授的课。

    “徐老师课程内容层次丰富,重难点突出,课堂氛围很好,我从这样的课堂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安晓欣介绍,按照计划,在完成“跟岗”助教的工作、通过相关考核后,自己也将承担起“无机化学”的教学任务。

    像安晓欣一样,西部一批年轻的专业教师正通过数字化手段,借着“巨人的肩膀”成长起来。

    十年来,“慕课西部行计划”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西部地区师资培训中,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了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截至2023年9月,西部地区高校共计参加培训2.51万校次,西部教师接受慕课培训达189万人次。

    高松表示,无论是联合教研还是异地同步课堂,都是“慕课西部行计划”以教育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将东部优秀教师“请”进中西部高校课堂的有益探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西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