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模型助力教师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形成教师集体成长的态势是海南省海口市教师队伍建设要突破的难点。从2013年起,海口市逐渐走出一条“以课程为载体,以塔式为结构,以成长为传输力”的结构化成长模型。结构化成长模型从以往断裂的、无逻辑的浅层次成长走向可持续的深层次成长;从行政指令被动成长转化为自我驱动的主动成长,激活教师成长动力。

    工作坊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盘活每个工作坊的生命力,可以最大化释放教师成长动力。海口市的127个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工作坊,将海口市1826名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全部融合在“六级塔式结构”前五级里。“六级塔式结构”的第一层由特级教师领衔;第二层由省级骨干担任正、副坊主;第三层由省市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指导教师;第四层由若干优秀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坊骨干;第五层由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第六层则是市级骨干教师的徒弟。“六级塔式结构”层层相扣、上下传输,打破校际壁垒、区域壁垒、师资壁垒,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异质性的文化交流成长平台。

    课程是结构化教师队伍成长的根本。从研究教师成长状态出发,在形成结构化队伍后,最为重要的是为结构化队伍设置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化课程。海口市对结构化队伍进行了“3+3+N”课程设计。第一个“3”即三级成长课程,分别为基础性成长课程、指导性成长课程、区域联盟成长课程。第二个“3”则是每一层级成长课程又分为三级子成长课程体系。每一级课程标准设置为“N”个成长维度。经过结构化课程循序渐进的推进,让每一位结构化队伍中的教师“看见”别人的成长路径,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此外,结构化基因渗透在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中,通过“成长力传输带”“区域集群式管理”“特级教师大讲堂”等平台,实现教师工作坊、教师个人乃至学校的有机整合、有效衔接。

    为了搭建结构化平台,更好助推教师队伍成长,在海口市各级各类研训项目的策划中,重点突出项目设计的团队性、区域性和成长指导性。

    突出项目的团队设计。通过活动项目的团体设计,加强对项目中个人成长起点、成长规律的研究,以形成团队成长文化。针对团队中教师成长发现的问题、状态,加强专家规划指导。在团队中突出个人在活动主持、项目策划等方面的自主发展意识。

    突出项目的区域设计。海口市区域化集群式基地项目,通过活动项目的区域设计,引领各名师工作坊加强对队伍结构优势的研究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而调动一切可以促进成长的资源。海口市依托 69 所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化集群式基地,在深入挖掘本校的优质研训资源基础上,融合其他兄弟学校的优势,充分调动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的力量,构建全方位、全学科的培训课程体系。每月5日、15日,海口市都会将各基地研发的通识课程和学科实践课程及时上传网络,让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在缓解工学矛盾的同时,让深层次学习随时依据个人需要而开展。

    突出项目的成长设计。教会别人学习是最深层次的学习。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在结构化教师队伍基础上,建立结构化指导层级。每个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定期梳理并在相应的平台进行展示。为满足优秀骨干教师更高层次的成长需求,海口市开设“特级教师大讲堂”等平台,助力教师更好成长。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在为工作坊设计项目时,按照“成长分析——规划发展——主持策划——梳理提升”的模式,为教师成长“把关”。

    (作者系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