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村教师培训的浙江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关系教育均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教师培训是其获得先进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载体。但现有的培训机制下,农村教师培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

    一是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在许多农村学校,低段几乎是包班教学,在偏远山区还存在复式教学。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正常教学时间难以脱身参加培训。

    二是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培训。按照现在的培训机制,农村及偏远山区学校很少有参加高级别培训的名额。

    三是不愿意参加寒暑假和节假日培训。学校事务性工作繁忙,教师平时加班加点准备各种检查和台账资料,难得休息便一心只想“静一静”。

    四是缺乏有针对性培训。农村及偏远山区教师被看作弱势群体,在培训时要聆听专家的先进理论、学习名师名校的先进经验。而对于农村学校教学语境、遭遇的困难、面临的挑战,农村教师没有发声的机会和途径。同时,许多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培训存在内容重叠、经验老套、脱离实际等现象,农村教师兴趣不强。

    针对农村教师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迫在眉睫。浙江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省内及相应省外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行动。“互联网+义务教育”行动有先进技术的支持而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过程性、记录性、广泛性的特点,每一种帮扶形式都可以拓展延伸为农村教师培训。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契机,各级培训部门可以重新思考农村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

    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形式下的培训,培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大专院校及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每一个支援单位都可作为培训主体,每一个支援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可作为培训专家,甚至受援学校的受援教师也可以“反向”成为培训者。

    培训目标的多重化。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培训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一般是做专题培训计划。培训部门也要求在培训计划书上明确培训的主题,在培训期间还要检查是否按照主题进行培训。特别是短期培训,谋划半年,集中开展一次,培训主题只能固化。而在 “互联网+义务教育”模式中,由于结对双方将进行长期固定的合作,因此培训目标可从单一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扩展到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健康、第二技能等,使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得到培训和帮助,从而坚定他们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培训时间与内容的灵活化。“互联网+义务教育”行动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过程性特点,使得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可协商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还可以把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常态教育教学工作归结为培训项目或内容。这样的培训对于受训者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培训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进步。

    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可进行“一对一”培训服务。这种服务是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的“一对一”帮扶互动,甚至可以是支援校骨干教师与受援校教师的“一对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基于受援学校教师的特点,从受援学校提出所需要的受训项目出发,让支援学校根据自己教师特点或者外聘专家设计“一对一”个性化帮扶活动;可进行“一对多”培训服务。这种服务是根据受援区域整体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提供的一种“类别化”的“一对多”培训,同时这样的区域性培训也大大降低了区域内教师外出的时间和经费成本;可进行卷入式互动培训。受援学校教师可以展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或疑惑,连线支援学校或外聘专家在线进行及时的点评、指导。

    技术已在,未来已来。“互联网+义务教育”为未来教师培训打开新思路,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培训,我们接下来要系统谋划培训主体资质认定机制,单向、双向、反向培训的学分认定机制,长期沉浸式培训的评价机制以及“互联网+”形式下的培训券使用机制等问题,找到“互联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路径、新机制。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