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给课改一个最简单的理由: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而我们的基础教育,江山未改,面貌依旧确是不争的事实。试想,负有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两大职责的教育,用30年之不变去应对30年之社会巨变,又怎能不陷入天怒人怨的尴尬境地?

 本次课改,自上而下,彰显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作的深谋远虑。自下而上,显现着一线教育人的智慧及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勇气和担当。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这应该叫做“上顺天意”“下符民心”。持观望之态、怀疑之心、逃避之举者,该羞煞愧煞!

 从“课改”到“改课”是课改的必然:

 课改深处是改课。如果说课程改革主要是政府的行为和责任,而改课,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决不能逃避的职责。没有课程改革,中华民族未来的营养结构不健全;没有改课后的新课堂,再好的课程,也将在泯灭人性的传统课堂上被异化,从而使课改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落空。

 目前改课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新课堂标准。

 中国有课堂标准吗?有,但那是旧课堂标准。旧课标准瞄向的是教师和教师的教,而新课堂要求瞄向学生和学生的学(发展);旧课堂追求知识(科学)目标,不关注师生生命和缺乏人性关怀,而新课堂要求既关注知识(科学)更关注人,关注师生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由此可见,旧课标准和新课标准,原本就是方向不同的两个“靶子”。当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新课堂标准。我认为,新课堂标准应具备如下要义:

 新课堂必须能够承担起,在让学生高效快乐地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和老师都得到发展的重任。因此,新课堂要关注三度一性,即广度、深度、精准度和发展性。

 广度,是课堂的量,内含3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学生的参与度,简单地说,新课堂要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课堂的学习状态中。其次是课堂信息提供的广度,这里不独指信息量要大,还指课堂信息的丰富性。就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资源来进行开发、培植和利用。再其次指学生课堂反应的广度。

 深度,是课堂的质,也包含3个层次的要求,即动身、动脑、动心。新课堂,要尽可能达到动心的深度。

 精准度,指设计的精准,传输的精准和学生反应的精准。

 发展性是指关注和保护师生学习、发展的兴趣、动机和能力,通过关注兴趣、动机和能力,使课堂在更具人性关怀的前提下,获取更高的学习力和发展力。

 随行感受:

 在本次“课改中国行”中,我参与了随州、安陆和赤壁的活动,三场讲座、两次座谈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教师报主办这次大型公益活动的及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州一中,作为湖北省国办重点高中的8大名校之一,他们有很高的升学率,深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信赖,但校长和老师对真教育的渴求和对当前教育弊端的切肤之痛,让我深深感动。

 安陆,已经率先进行了近一年的改课探索,他们没有坐而论道,而是真正的“做中论道”——一位校长一口气提出了12个有深度的问题,让我为遇到课改的同道而开心欢喜。

 赤壁,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城,局长《零距离接触美国教育》的考察报告让我耳目一新,顶着压力进行课改的决心,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一路走来,在播撒先进课改理念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和见解。感谢中国教师报!感谢“课改中国行”!(作者系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