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链接·媒体报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作为媒体,我们在传播、宣讲的同时,也被别人记录着。以下是兄弟媒体对本次“课改中国行”活动的报道,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不同的“课改中国行”。

 

 “课改中国行”走进大兴 □ 法制晚报记者 郭广玉

 7月28日上午,由中国教师报组织的“课改中国行”在京第一站走进北师大大兴附中,意在传播课改经验,破解操作难题。前来参加讲座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150余人与北师大大兴附中教师一起聆听了讲座。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中国课改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了专题报告。讲座中,李炳亭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弊端,大声疾呼课改势在必行。他大量引用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对新课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新形势下教师的责任、课堂的意义和新课堂模式的建构。

 李炳亭对课改的深刻分析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全体老师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引起了老师们对新课改的深入思考。

 会后,与会领导和老师写下自己的聆听感受,决心要将新理念落实到今后的课改行动中,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高效教学培养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为今后的高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改中国行”走进杭州 □ 钱江晚报记者 沈蒙和 梁晓星 郑德雄

 在中小学生还沉浸在欢乐的暑期活动时,一些老师已经开始备课。昨天(8月1日),记者在杭州拱宸桥小学教师余淑红的书案上,看到了一本厚厚的备课本:密密麻麻的学情分析写了满满一页,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作业层层深入,老师的话写得不多,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以及学法占了大多数。余淑红告诉记者,拱小教师备的是“学案”不是“教案”,高度关注学生的起点,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这才是新课改的真谛。

 新课改实施多年,课堂到底改成了啥样?昨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办、杭州拱墅区教育局承办的“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杭州站),在拱墅区举行。针对课改专家、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提出的传统课堂里3个无法破解的难题,拱墅区的中小学校长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答。

 任永生说,在传统课堂里,不能解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为教师在传统课堂里往往扮演主角,教师讲学生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而在省教科院附小的课堂上,老师还没讲,学生就先玩起来——一元二次方程式,是初中数学课本的一个知识点,该校四年级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人人动手,拿着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玩拼图,居然成功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式。

 传统课堂的第二大难题,是无法解决教师专业提升与职业幸福感的问题,而杭州拱宸桥小学的备课改革,将“教案”变为“学案”,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任永生看来,不能解决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同步提升,是传统课堂的另一大问题。

 在不改变现在考试制度的情况下,能不能实现既提高学生素质,又让学生有应试能力,这样鱼与熊掌兼得的教育?杭州卖鱼桥小学给出的答案是YES。数一数该校学生的课表,开设的课程要比一般学校多9节课,多出来的9节课有的是15分钟,有的是20分钟,内容涉及硬笔书法、口语交际、数学思维等。这多出来的课,是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下,每节课缩减了5分钟多出来的。这缩减的5分钟,要求教师课堂上精讲精练,研究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挤出了9门微型课的时间,在顾全基本课程的同时,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了更多实现的机会。

 

 “课改中国行”走进大田 □ 福建日报通讯员 郑宗栖

 近日,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走进大田。专家学者和与会人员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呼吁中国教育是否可以从体制改革深入,让课改更加深化。

 新课改实施效果到底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大田一线课改教师们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答。实验小学校长吴建玲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城关第二小学特级教师肖玉琳是县首席学科带头人,她对高效课堂最直接的感受是:“教”“学”关系发生了转变,注重“以学论教”,注重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据了解,“课改中国行”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宣传推广各地各校优秀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发现区域课改的新经验、新典型,征集一些有效的方法,供全国的一线教师学习。

 

 “课改中国行”走进宁波 □ 宁波日报记者 陈 敏

 新课改实施多年,效果到底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8月2日,“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在海曙区举行。

 111种学习方法让大家眼前一亮

 “课改中国行”,主要目的是征集一些有效的方法,供全国的一线教师学习。

 昨天,海曙区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向客人介绍了自己在课改中的探索成果。海曙中心小学的英语老师邹艳带来了一本神秘的小册子,里面介绍了111种学习方法,涵盖了语、数、英、音、体、美、信息、综合实践这些科目。引起了客人的极大兴趣。

 原来,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海曙中心小学创新性地向每个学生收集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并把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编写成册,不干不知道,没想到一收集就有111种。这里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的“纠错本”学习法,有促使学生了解、掌握课外知识的“采蜜本”学习法。这些学习方法由于来自于同龄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很快就在学生中推广。

 其实,海曙的经验远不止此,比方说中原小学倡导不评三好学生就是对原先评价体制的颠覆,再比如,不少学校已经采取多元理论给每个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

 评价制度是瓶颈

 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活跃了,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新课改给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但是,昨天,很多一线教师也谈到了新课改实施中的困惑,他们一致认为目前新课改的最大困难是评价制度。

 新课改需要一个全新的、多元的评价制度作支撑,可事实上,这几年,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虽然评价制度改革也迈出了一些步子,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进程。在场的教育专家、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也认为,如果评价体制不改革,那么老师其实什么都做不了。

 邹艳也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靠一张试卷。比如在英语测试时,能不能组织七八个学生一起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游戏、对话、介绍,甚至可以配上一些音乐、道具等,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有这些尝试,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校平时可以自行创新,可是升学考怎么办?中考高考怎么办?而这正是老师们目前遇到的最大困惑。

 

 “课改中国行”走进岳阳 □ 岳阳晚报记者 谭振华

 8月13日,由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携全国课改专家、名校长组成的课改专家团来岳阳县开展“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来自全县的300余名教师参加了宣讲活动。

 专家团成员、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新知双语学校校长徐翔介绍了该校办学理念和“自学·交流”自主高效课堂学习模式,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教育思想,引起现场教师的强烈反响,激发了大家对新课改的深入思考。

 活动期间,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对岳阳县课改情况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岳阳县实施新课程改革8年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围绕新课程改革要求,立足课堂教学,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改进方法,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探索了县一中“四维孵化开放课堂”、杨林乡中心学校“二段四问”课堂教学模式、新墙镇中心小学“2+1”人才培养模式等经验,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合作探索研究,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团表示将长期关注岳阳县的新课改工作,充分挖掘该县课改先进经验,以推动全国课程改革。

 “课改中国行”走进阜阳 □ 阜阳日报记者 马 静

 8月11日,大型公益宣讲和采访活动“课改中国行”来到阜阳,来自国内的课改专家与我市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交流课改经验。

 据了解,“课改中国行”由中国教师报发起,以公益、服务的原则,由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和全国课改专家、名校长一道,深入全国17个省50个地区进行课改理念宣讲和调研采访,旨在更好地宣传推广各地各校优秀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发现区域课改推进的新经验、新典型。我市参与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通过交流后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要积极践行课改,进一步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一个课堂活跃、学生乐学的教学方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