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再弄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2010年,中心又推出了“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这个只有巴掌大的生物芯片,可以在6个小时内快速检测出鱼儿患了哪种类型的病。

  陈炯说:“鱼病一旦爆发,3到4天就可能全部死掉。按照通常的检测方法,要把病样带回实验室,做细菌培养,再做形态学鉴定等,一般至少要24个小时以上。我们现在做的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能把检测时间大大提前,通过提前用药,可以挽救一大批患病的鱼,造福于渔民。”

  “养鱼先养水。”这是养殖户经常讲的一句话。除了给水产品本身做检测,宁波大学目前还在研究一种芯片,用于监测养殖场所、近海的水体环境,这个名为“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的项目,在2012年实现了宁波社会领域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了国拨经费1711万元。

  怎么检测水质呢?项目负责人张德民教授解释说,水体中都分布着微生物群落,它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更是污染物的降解者。生物芯片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来判断水质。“好的水,有益的微生物就多;坏的水就有病菌,会让鱼得病。如果我们测到水质快不好了,鱼要生病了,就要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通过及时改善水质,给鱼提供好的环境。这样,鱼就不容易生病了。”

  现在,张德民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对近海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分析,以找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和微生物的关系,从而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依据。

  海有所呼,我有所应。该校党委书记程刚说:“从海洋一线寻找科研课题,是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振兴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今后我们将始终扭住不放。”

  为大桥穿上“防护衣”

  2011年8月底的一天,一艘载重400吨的海船以8节(4米∕秒)的速度直接撞向象山县白墩港大桥的一个防撞墩,一连撞了10次,而桥墩安然无恙,船上人员也没有感觉到强烈撞击。原来,这是由于桥墩安装了柔性防船撞装置。人们看到,当船头撞上桥墩的一刹那,船随波划开驶离桥墩,船体和桥墩均毫发无损,现场观看的人群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宁波大学与宁波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联合开展的国内外首次实船撞击桥墩防撞装置的实验现场,而这个装置的设计原理就来源于宁波大学王礼立力学科研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该项目前不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验在不同吨位、不同撞击角度和速度等情况下,对船撞过程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了避免或减轻船撞桥事故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宁波大学联合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了桥梁防船舶撞击的“柔性防撞装置”。

  众所周知,大桥防撞是个国际性难题,随着河海航运量的加大与船舶吨位和航速的增加,以及河海桥梁的大量兴建,船舶碰撞桥梁的几率越来越大。27年来,王礼立的科研团队通过持久开展跨力学、材料学和防护工程的研究,在“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四大成果,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测算,安装柔性防船撞装置后,船对桥墩的撞击力比原来削减了约50%以上。”宁波大学工程力学学科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杨黎明教授说,“实验把一个柔性防撞装置安装在桥墩周围,这就像给桥墩穿上了‘防护衣’,这种设计实际上借鉴了中国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理念。”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宁波象山港大桥及引桥的10个桥墩上。今年1月正式开通的象山港大桥总长约6.7公里,是浙江省目前主跨最大的斜拉桥。大桥建成后,从象山到宁波中心区最短行程将由120公里缩短到47公里。象山港公路大桥安装上这个柔性防撞装置后,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桥和船舶安全,抗住5万吨级大船6至8节航速碰撞桥墩。

  至今,王礼立带领的力学团队,依托“浙江省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已完成了广东湛江海湾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大型跨海大桥的防护设施设计和宁波外滩大桥、绍兴曹娥江袍江大桥的防船撞设计。仅广东湛江海湾大桥一项,当年就为工程造价节约了4亿元。

  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说:“宁波大学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搭上宁波城市发展的高速列车,必须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方面有重大突破,只有贴近地方、服务社会,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为培养与港城经济相适应的高级航海人才,作为交通部向国际海事组织推荐的7所高等航海院校之一,宁波大学有25项船员专业培训项目,近年来已为400多家航运企业培养培训了近10万人次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专门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