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科技人才 扮靓“杭派女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朱振岳

  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一场以“牡丹”为主题的女装创意作品大赛,不少优秀作品即将成为公司推出的主打产品。

  长期以来,浙江理工大学以“服务行业产业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着力构建校地、校企协同互动的生态育人环境,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校长裘松良认为,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水平教学研究型高校,只有立足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并以此构建协同互动的生态育人环境,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较强实践能力的多类型、多规格人才。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双链“零距离”

  纺织行业是浙江省的优势主导产业。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占全国纺织服装总产值的20%。

  创办于1897年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行业特征、区域特色非常鲜明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在纺织、材料、服装、设计类、机械电子类学科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专业链,并与纺织服装产业链实行“无缝连接”。学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设立满足产业链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校地校企互动式教学等措施,实现了双链“零距离”。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紧紧依托省重点学科和“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先后获批数十项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新的丝绸产品。2005年以来,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从一家民营小企业发展成集领带制造、服装品牌运营、家纺及产业投资于一体的民营控股集团公司,这主要得益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浙江理工大学与公司合作共建浙江省嵊州领带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领带服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取得累累硕果,其中“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增重染色真丝”、“数码仿真彩色织物”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理工大学制作的真丝织锦《孙子兵法》、《清明上河图》等,因其在世界上首次将仿真彩色技术应用于纺织领域,突破了世界各国沿用了100多年的传统丝织图像的表现方式,注入了尖端的数字技术。

  季晓芬是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她从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进修回国后,在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让她没想到的是,学过这门课的几届学生毕业后特别走俏。杭州汉帛集团更是直接打电话给季晓芬,要提前预聘修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汉帛集团是一家以服装为主导产业的跨国集团,总部设在香港。到2007年,汉帛集团已经有上百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毕业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专家姚穆说:“浙江理工大学在国内首创艺工结合、多元复合、面向区域与纺织服装产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受社会和产业的欢迎。”

  实施全天候教学,实现校企“零距离”

  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借助数字技术,面向行业区域,合作开发了课程与数字化生态教学平台,实施全天候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这些平台具有共享、持久、生态的特征,具有数字化课程、虚拟实验、网上设计等功能,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这些平台也全部对合作企业开放,实现了学校师生与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的互动。目前,全校已建成网络课程500余门。

  浙江理工大学还联合杭州西泠印社、杭州中艺实业有限公司、合肥志邦厨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组织了多次国际创新设计训练营,并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多文化合作能力。

  该校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院长胡旭东对校企共享平台深有体会。纺织装备产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建立了纺织机械创新研究平台,他们牵头的“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十家重要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参加,总经费上亿元。通过技术转让或共同研发技术难题,建立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下转第十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