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文军 通讯员 胡怀旭

  每天早上,从淄川区松龄东路走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倾听,一排排整齐的身影笔直地站立,一句句铮铮誓言振奋人心。这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诵读励志信的情景。

  几年前,淄川职业教育中心可不是这个样子。学生学习不求上进,行为出格,打架滋事成家常便饭,许多学生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就因职业道德问题被辞退。“要做事,先做人!职业教育必须补上德育这块‘短板’。”校长李少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痛定思痛,学校擎起德育大旗,倾力实施德育工程。

  2005年的一天,副校长刘先锋的办公室走进一个腼腆的女生,“我是05级纺织班的新生,因为怕别人欺侮我,谎称您是我的姨父。我错了,向您道歉!”刘校长先是惊诧,接着半开玩笑地说:“你管我叫姨夫,我很高兴,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这个“外甥女”给了刘先锋灵感:何不来个“假戏真唱”?于是,学校顺势而为发起了“结干亲”活动。学校为不服管教的“重点生”、身心缺陷的“弱势生”及缺乏自信的学生,分别配备了导师,实施“拯救工程”、“关爱工程”和“帮扶工程”。

  2009年底,学校成为山东首家探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励志教育模式的中职校,全体教师都成了导师,每名导师负责5至7名学生。学生每天三读励志信,跑励志操,把自己的点滴进步写入成长册;导师每天批阅学生的成长记录,每周与学生谈心一次,每月组织一次学生心品活动课;班级每周一次励志教育班会,一次小组拓展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成长记录评选、励志教育演讲比赛等。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催生了“点对点”式差异化教育管理模式,勾画了一幅和谐的教育图景。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彼此因沟通而亲近,因亲近而相融,因相融而迸发出教学相长的巨大能量。

  学校适时推出了选修课制度,开设了经典诵读、影视欣赏、陶艺制作、茶艺表演等近60门选修课,经常举办歌手大赛、辩论赛、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艺术节等,为学生搭建了个性成长、多元发展的平台。

  2010年4月,学校举行了一场毕业生成果汇报暨供需见面会,看到孩子在台上唱歌跳舞,台下的家长拼命地鼓掌,有的甚至高兴得哭了。展示会结束,许多家长跑上台来与孩子紧紧拥在一起,家长们紧紧拉住教师的手,一个劲地表达感谢。在家长的眼中,孩子们懂事了,也有本事了。在他们的心中,孩子不比普通高中生差。

  现在,淄川职教中心“特殊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校园内滋事打架的现象罕有发生。走在校园里,随处都可以碰到向你鞠躬问好的学生,一声声的“老师好”、“老师再见”如缕缕花香扑面而来,暖人心扉,沁人心田。

  鲁泰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吴艳珍说:“淄川职教中心的毕业生职业素质高、技能水平高、忠诚度高,在我们集团的离职率一直处于3%左右的低水平,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是极为罕见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