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草原天堂的“凤凰涅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1年7月,霍燕军校长主持津、冀、蒙教学设计联合体研讨会 2012年暑期,六中学生参加中日青年友好交流活动,在早稻田大学校园合影 2007年暑期,台湾部分中小学校长(左侧)到锡林浩特六中开展教育交流 学生舞蹈团表演的《瑙根塔拉》获自治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赛二等奖

    2013年6月1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锡林浩特六中喜气洋溢,以毕业盛典暨艺术节为序曲的“20年校庆”系列活动火热启动。节点时刻,闪光的20年备受瞩目:全校5299名师生检索母校由弱变强的基因,当地兄弟学校寻觅六中后来居上的根由,锡林郭勒盟乃至内蒙古教育界也在探求其成功超越的密码。

  二十春秋过去,该校从白手起家,到跨入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全国文明单位的行列,成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自治区内有相当示范力,锡林郭勒草原上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学校,让一部杏坛传奇写就草原,一支育人团队驰名“沙场”,一代代蓬勃学子扮靓圣园,真可谓饱受煎熬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凡欲破解其中秘笈者,无不情不自禁地发问:锡林浩特六中为什么总能冲到排头,总会在困境中爆发,总是在跨越里知不足、不知足,苦不怕、怕不苦?

  2012年夏,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管教育的领导连辑视察锡林浩特六中时说:“在这么好的学校当老师、当学生都是幸福的!”并欣然为该校题词“草原天堂”。

  头脑风暴,启动筑梦为实的破冰之旅

  “茫茫野草滩荒无人烟。周边没有建筑,通往城市是一条坑坑洼洼的道路,没有路灯,我们就在这片荒原上,用石灰撒下几条线,权当为新的校园奠基。”锡林浩特六中的创始人、校长霍燕军回忆道。

  从筚路蓝缕起步,实因任务非比寻常。中国城镇化、教育普及化往往“两盘棋”齐步走,一些学校的诞生,因其肩负着为城市新布局开疆拓土的使命。1993年锡林浩特六中在南郊成立,应和了锡林浩特市的南拓战略。

  既是“过河卒”,又是“新生儿”,难免陷入先天不足的窘境:以初、高中8个班380名学生的弱小阵容蹒跚起步;靠盟、市干部职工助学捐资,才盖起了一栋教室、办公室混搭的四层小楼,即将开学,尚未完工,30几名教职工在工棚里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大会;操场小得可怜,学生一脚能把足球踢到校外的荒草滩;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可11月仍没供上暖,不得不一反常规,早9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

  置于当地的教育格局中,则更显被动:上有自治区重点学校掌控优质教育资源,下有旗县中学竞相追逐,锡林浩特六中的办学态势,一度如风中摇曳的烛火。

  命运攸关之时,锡林浩特六中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这始于1999年秋季华东师大开办的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集中了国内著名的50几所中学的校长,对中国现当代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修,在这场被霍燕军形容为“偷艺”的培训里,他们考察了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名校,思考后进学校办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想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不被残酷的竞争淘汰,就必须自立自新,做大做强,抢抓机遇!

  这谈何容易?财力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各级领导和校长们的痛点所在,如何不让做大做强的理念,沦为画饼充饥的空想?

  银瓶乍破水浆迸。非常境地当有非凡之策,霍燕军等人大胆决策,向银行贷款1000余万元,开创了内蒙古基础教育的先河。贷款的运营同样是大手笔,修建了近1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餐厅,开通了远程教育网、计算机网、有线广播网、电视网,打赢一场漂亮的办学条件改善的翻身仗!

  灵动的资本运作,带动锡林浩特六中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班级急速扩大,校舍不断新建,实力一再增强,学校品牌由此确立。及至2006年,学校累计筹资6000余万元,完成三期扩建工程,两个校区增加楼舍14栋。全校已拥有129个教学班、7600名在校生、541名教职工,无可争议地成为锡盟规模超大,办学条件超好,教育质量超高的学校,完成了化蛹为蝶的历史性蜕变。

  此时,学校又面临发展新拐点。2010年,城市发展出现重大变局,市领导要求六中搬到相对偏僻的城西,原址交付撤并后又恢复建制的第一中学、第五小学。面对新课题,如何搬迁、以何种心态搬迁,考量六中人的心胸和境界。

  “六中要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负责。这些年千辛万苦建成的校舍、口挪肚攒购置的设备全部留下,六中初中部的老师、学生全部转入一中,我们把全盟教学质量超好的初中留给锡林浩特市。”霍燕军代表六中人的表态热忱而大气。

  于是,新六中在城市荒僻西郊的创业区“软着陆”。这里有可容纳5000名住宿生的学生公寓、200个标准间的教师公寓,教室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先进的中国最大的校园天文台、收藏丰富的生物标本室……师生的生活水准和教学、管理水准再度刷新。

  原六中涅槃之时,锡市重生了三座全盟硬件超好的新学校。成长中壮大的六中,已能为优化当地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注入更大的正能量。

  “第一变量”,叩开否极泰来的命运之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1997年夏天,锡林浩特六中在瓶颈彷徨。汗水与收获不成正比,现实与期望难以呼应。盟重点中学提前录取走好学苗,六中始终落在起跑线后,恶性循环拖其跌入办学谷底——是年,4个高考班毕业生中,仅有10余人考取大学。

  谷底的六中处于中国许多后进学校的典型处境:在重点中学占尽优势的定局中,升学率低因招不到好学苗,教学上不去因教师欠优秀,师资队伍陷入了“相中的不肯来,相不中的倒要来”的怪圈,似乎哪个落后因素都动不了,变不得。

  不让困境成为宿命,就需将棋盘放大,引外来棋子激活棋局。1997年,在市领导支持下,年轻的校领导赶赴内蒙古师大等高校招聘老师,这在锡盟地区亦属首创。

  孱弱的办学条件,引发了应聘对象的挑剔和质疑。“不过我们这些三十多岁的创业者们以梦想感染人,让他们看到共同打拼后的未来,终于招来了12位优秀本科毕业生。”霍燕军回忆道。接通全国高校的“源头活水”,自此成为惯例。

  把改善师资作为办学突破的“第一变量”,六中并不拘泥从高校聘人的路径。市里、盟里的各种教学竞赛、培训、公开课,都闪动着六中领导识觅人才的慧眼。一旦瞧准目标,则有“三顾茅庐”的诚邀,及化解各类难题的后续行动。多年来,在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六中在解决两地分居和子女就业等方面安顿好数十名教师的家属生活,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由此激增。如是,六中也成了全盟人才向往的圣园。

  引入的人才后续发展如何?多位校领导成员的成长轨迹是个观察的窗口:朱学玲原是奶牛场学校的校长,进校后担任普通教师,她埋头肯干,久经磨砺,如今已是校党支部书记;周金华原为农管局学校副校长,初来时为数学老师,他稳健成熟,执行力强,现已为副校长;宋亚琴原任阿巴嘎旗中学副校长,组织拟提她为旗政协副主席之际毅然奔来,她做学生工作极富人格魅力,现提为副校长;姜珍原为太仆寺旗教育部门秘书,来这里先教语文,他精细圆熟、协调力强,现已任工会主席兼校办主任——像这样的干部有二十多个。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二次创业,毕露名角锋芒。如此成长起来的干部乃众望所归,更具包容襟怀开拓气象。

  吸引人才彰显魅力,锻造英才更见功力。这种功力在六中,既表现为校领导为事业释放激情、投入生命的率先垂范,也体现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到位,每个细小环节的精雕细刻。师德师风专题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家长评价教师、学生满意度测评等常规性活动,促进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道德观“五观端正”,带来他们“生活作风朴实,工作作风踏实,操行品质诚实,精神生活充实”“四实”喜人。在这座人才大熔炉里,提升师资水平的招法招招实用,法法高效:

  请进来直面名家。2010年末,在以内蒙古教育部门领导、现代教育研究会会长韩永久为首的教育团队帮助下,启动教师团队建设工程,近两年半请来全国30多位教育大家莅临该校名师大讲堂。高端引领让教师们顿开茅塞,拓展视界,激活潜质,唤发创意。

  走出去海纳百川。该校深知,当下若闭门办学,独索教法,断难出新,只有与彼地他人的思想碰撞、智慧交融,方可点石成金。据此,持续组织教师去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山东等外省市和自治区内若干名校考察观摩,立足本校,博取众长,营养自身,独辟蹊径。

  实打实以老带新。该校新老教师结对子有目标、验收、奖罚等硬性规定,徒弟受奖也奖师父。数学特级教师金玉祥带刘望鹏,数学名师苏来楼带李平、赵贵金,化学名师张恒达带王爽燕,外语名师张洁带雷佳……或引而不发,或细致入微,或如琢如磨,徒弟们不几年便为市、盟乃至自治区的教坛新星,亦成就一段佳话。

  背靠背业务考试。每年4月,该校教师单独设考场,与所教的学生同时参试,按得分率70%、80%、90%,分别为合格、良好、优秀,计入年度考核,激发了教师们的专业自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