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高校“50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海大学图书 河海大学工程馆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教育部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行业优势,通过多项举措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5次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毕业本科生4568人,初次就业率97.7%;毕业研究生2918人,初次就业率96.7%。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苏省本科高校仅此一所。

  立足水利特色不断创新工作理念

  近年来,学校发挥行业优势,大力实施“江河湖海战略”,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即面向社会,立足水利,服务地方,培养具有“河海特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制定相应建设策略:发挥水利学科和专业的作用,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做强能源电气信息专业群,入主流,在行业有影响,有话语权;加强经管文法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有特色,善融合。

  学校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将就业工作放到招生、培养、就业与毕业生质量跟踪序贯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中,坚持“质量、水平、效益”的就业工作方针。招生为就业打基础,就业为招生创品牌;培养为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培养;毕业质量跟踪调查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经验和有力支撑,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人人关注就业”的全员参与就业格局,有力推动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工部、研究生院、学工部、学生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就业中心主任为秘书的河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均成立相应的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位校领导定期联系定点学院,认真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共议解决之道,并积极参加毕业生校园联合招聘会等大型就业活动,在现场指导学生应聘面试技巧,同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每年将就业目标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中,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年底进行考核。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就业工作例会,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就业率进行专门统计分析,指导各学院开展下一阶段就业工作。

  深化“素质提升”工程。学校建立了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成立了“河海大学就业创业教研室”师资库,共有107名专兼职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95%。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每年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省、部级专业培训10次,参训人员达80%以上。学校设有就业创业咨询室,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答疑。校、院两级就业服务部门每年接受个案咨询近2000人次,做到问题实时咨询,学生满意度高。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教材和课程质量。近年来,学校采用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我校主编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教材。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设计》等课程40多门次,共计40个学分、600个课时,指导学生7000余名。

  实施“优质服务”工程。学校不断健全由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学生就业信息员组成的三级就业联动网络。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收集、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各学院负责做好学生求职需求统计与反馈,定时将信息报送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求职意向为学生牵线搭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近年来,学校协助山西省水利部门、辽宁省水利部门等用人单位完成招聘计划,大幅度增加了录用学校毕业生的人数。

  注重强化资源整合,拓展就业市场。学校每年11月定期举行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向用人单位寄出毕业生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招聘活动。每年组织2次毕业生千人供需洽谈会,有多达200余家单位到校进行招聘,专场招聘会1200余场。近年来,学校层面接待用人单位达到870多家,学院层面接待达500多家。

  采取有效措施,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2012届毕业生中有经济、心理等困难毕业生112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0余人。针对这个群体学生的特点,开展了“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工程”,推荐特困生参加“江苏省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学校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就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针对西藏学生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公务员考试”等就业指导和培训。2012届西藏学生全部回到原籍通过当地公务员考试,实现了高水平的就业。

  完善“信息快递”工程。改版升级就业网站,嵌入了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江苏省毕业生就业网等进行链接,帮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现快速接洽,建立了河海大学就业实名信息工作体系、就业工作QQ群、飞信群,增设了移动短信院系通、就业信息广播等业务,做到信息公布准确及时。截至2012年底,7500余名学生注册并浏览信息,就业指导课程网上点击率达45万余次。75%左右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校园招聘会找到满意的工作。

  学校按时准确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送就业进展情况和真实有效数据,认真做好毕业生生源审核及就业派遣工作。每月两次公布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分析就业动态与形势;每月两次向分管校领导汇报就业情况,及时将数据反馈学院。此外,学校加强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建立用人单位标准化准入、管理工作制度,严格审核入校招聘单位资质,规范双选活动。严格就业网站注册用户的审核和管理,保证学校就业网信息发布的安全、准确、可信。

  落实“基层专项”工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社会需求,认真组织开展“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预征入伍”等项目,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多层次就业创业。学校还于2005年设立了西部创业奖学金,对赴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和志愿到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奖励,截至目前已累计奖励400余人,发放100万余元。近年来,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明显增长,2010年到基层就业66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6%;2011年到基层就业7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1%;2012年,学校共有803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12%。

  推进“双创腾飞”工程。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纳入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管理,出台了《河海大学创业创新教育实施意见》,每年举办以创业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拨出110余万元专款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指导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保证经费投入。

  积极实施“百十一”计划,即全部学生接受创新教育,10%参加创新训练,1%出显示性成果,取得良好成效。近年来开展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中,每年都有150余个项目入选。2011年,共有40个项目入选国家创新训练计划,35个项目入选省级创新训练计划。2012年,有150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首批计划,获得资助150万元。

  学校还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助力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校水利、土木、交通、环境等95%左右的专业都与相关单位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已形成覆盖全国的基地群。实习实训基地数从2008年的180余家增长到2012年的283家,实习实训学生从1000多人次上升到2772人次。

  发挥行业优势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水利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重理论、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行业重点单位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建立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三结合”,即注重课程设置的科技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性与综合性结合;教育管理“双三螺旋模型”的培养模式,即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内三螺旋,“学校、企业、政府”的外部培养环境作为外三螺旋,完善“奖助贷”鼓励激励机制,强调协同培养,完备师资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落实“生源选拔、课程设计、顶岗实践、学位论文、质量评价”5个环节,促进协同创新。

  近年来,已建设专业硕士培养基地55家,覆盖了水利各大流域机构、中国电建各大设计院,交通行业部分航道局、工程公司等单位。聘任基地导师104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钮新强、张宗亮、王仁坤等均受聘为基地导师。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加强理论研究挖掘丰富工作内涵

  学校不仅关注就业创业的具体工作,还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工作内涵,形成了日常工作、特色项目和专项研究相配套的工作体系。日常工作打基础,特色项目显亮点,专项研究促精品。近年来,学校成功申请并承担了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国家教育部门高教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操作模式研究》、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与我校实践研究》等9项课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