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四海勇立潮头 心系九州和成育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越秀稽山校区一景 学校常年聘请有近百名外籍教师,提供了原生态的外语教学。

  “江南沃土,钟灵毓秀。阳明路上,旭日东升;稽山脚下,旌旗在望。禹陵胜景,庐烽禅寺,欧式校园,相得益彰……”这些优美的语句出自《越秀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这所坐落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鲁迅故乡绍兴的外国语学院,可谓是远近闻名,一枝独秀。江南的山山水水滋养了她的聪慧与灵秀,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又使她不同凡响。

  这所学校自1981年创办至今,在其快速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升格筹建高职;2001年5月,经浙江省政府部门正式批准成立,成为全省首批去筹的四所院校之一;2002年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浙江省第一所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职院校;2008年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升格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学校现建有稽山、镜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校园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设有英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开设38个本专科专业,含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9个外语语种。建校30余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浙江省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各类对外经济企事业单位和外事及教育服务单位,造就了一大批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银领”人才。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在“和成·育秀”(意为“养谦和品格、筑和谐校园、育优秀人才”)校训精神的引领下,紧密结合国家外向型经济建设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形成了独具越秀特色的“SPT人才培养体系”(SPT是System of Professional Talent的英文缩写,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及相关专门人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越秀,去了解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历程。

  历程回眸:三十功名尘与土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这是教育的本源问题,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从办学之初,就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管如今该校的“SPT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风生水起,但她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她的提出与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从前面的讲述中,我们知道,越秀经历了不同的办学层次和阶段。在这每一个时期,越秀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不同的定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越秀大致经历了从“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到现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及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体现了越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轨迹,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创办伊始的越秀面对开放的中国急需培养一大批直接能用外语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特色外语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对以往“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教学进行了反思,摆脱了“应试式”教育模式,对外语的知识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都突出听说训练,并通过“外教授课、情景教学、即兴翻译”来营造原生态语言环境,并辅以大量的口语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及时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的外语人才。

  2001年,越秀升为高职院校以后,面对社会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从用人单位对越秀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中了解到,外语人才的“应用”特性,不能只体现在外语能力上,还要体现在相关的专业能力上,即能够运用外语从事一项相关专业工作。为此,越秀实施了“外语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或“专业课程+外语课程+技能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还必须学好一门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要求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并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同时掌握普通话、计算机办公、汽车驾驶等公用技能。

  2004年,越秀在提出“专升本”目标并开始实施这一宏伟工程时,首先碰到了“越秀要办成什么样的本科高校和培养什么样的本科人才”的难题。经过艰难的探索与实践,越秀提出了SPT“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通过“外语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或“专业课程+外语课程+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提出把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能力。2008年,越秀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又与时俱进,对原有的培养“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这一目标定位进行了修正,明确了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民办高校,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及相关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SPT人才培养体系”。

  目标确立:会当水击三千里

  理念是行动的纲领,是航行中的灯塔,是前行的指南。对于建立全新的“SPT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越秀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对其作出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SPT人才培养体系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秀的SPT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确立,必须既要符合社会需求的导向,又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此,该校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构筑起了其SPT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这三个核心能力。

  首先是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越秀意识到,在今天这个充满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必须有外语竞争的实力与水平。作为专业的外国语学院,越秀规定,对于培养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要求至少能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英语专业学生最好是能达到专业八级;对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要求也是能达到专业八级,以及日语国际能力一级、二级水平。相应地,越秀对其他小语种人才也提出了相关外语等级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越秀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得体性,即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越秀通过每年组织学生赴海外交流活动,以及常年聘请近百名外籍教师授课,有效克服了学生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沟通障碍。

  其次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在特定的方法引导下,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其成果的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越秀提出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对相关专业的实际需求而确定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对于创新能力,越秀认为,创新能力应是从思想到实践的全面创新,而根据越秀自身办学定位的考虑,主要着眼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二是系统模式的创新。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是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而类似于“SPT人才培养体系”等的体系模式创新则是实践创新方面更高层次的创新。

  第三是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以“立德”为先导、以“和成·育秀”校训为理论支撑、以全人格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特别关注学生的全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中,还包含有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越秀特别关注学生所拥有的全部素养为解决个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实际问题而被转换和被外化的一种综合处理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课程建设:知行合一以致用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有保证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确保,又首先依赖于课程体系的确立和完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始终处于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越秀面临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相脱节的现状,集中破解了如何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教材体系和如何建立与越秀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教材体系这两个难题,构建了全新的SPT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是为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设置的,它主要包括: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采用以“外语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则采用“专业课程+外语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的课程体系。

  这是一个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双向互动的课程体系,是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问题。这种课程体系既不是按“理论——实践——理论”的单向方式进行的,也不是把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完全割裂开来,各说各的,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循环往复中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的运用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或是通过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融会贯通。越秀作为应用型的本科外国语学院,把掌握理论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作为自己的落脚点,既注重学生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的获得,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即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