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遗产 融入心灵的热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凌

  6月1日,北京历代帝王庙。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表演正在这里举行。所有的模特都是高中生,所有的服装都以纸为原料,所有服饰上都无不展现出文化遗产的元素和魅力。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及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办,以“文化遗产绽放”为主题的2013年北京市中学生通用技术课程纸艺服装设计作品展示活动举行,北京市12个区县的80多所中学参与,600多名师生设计出300多套纸艺服装,全面展现文化遗产与青春时尚融合的魅力。

  纸艺服装缘何跟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为何会有这么多高中生热衷于这项活动?这一切都缘于北京市将文化遗产教育和纸艺服装设计融合起来,以此为载体推进通用技术课程改革所做出的努力。

  通用技术课焕发文化生机

  通用技术课程无关高考,学生不爱学,教师处于边缘状态,教得没自信,怎么办?

  世界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实践又缺乏有效载体,又该怎么办?

  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关的问题,却在同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名誉校长、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那里联系在了一起。正是在袁爱俊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世界遗产教育和通用技术课、纸艺服装设计融为一体,成为如今风靡北京市80多所中学,高中生爱学、教师乐教的课程。

  “将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通用技术课程,让学生在设计纸艺服装的过程中感悟文化,关注文化遗产,既解决了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难题,让教师、课程都去边缘化,同时也让学生有了社会实践的空间,找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在袁爱俊看来,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2006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率先启动世界遗产教育,在课程和活动中渗透世界遗产教育。正是在那个时候,该校开始将世界遗产教育纳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改革探索。

  这项改革探索的教师,如今已成为北京通用技术课改革先锋的岳云霞告诉记者,通用技术课应当突破狭隘的劳技概念,让技术课程兼具艺术的美感、文化的底蕴,这样才能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纲领要求的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为此,岳云霞和学校的其他教师改变以往劳技课单纯进行服装剪裁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引入设计和文化理念,进行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纸艺服装设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更丰富了,量体裁衣、穿针引线成为最后的展示,课程最开始是对世界遗产的探索和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找资料、实地考察文化遗产,领悟文化遗产的魅力;然后是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学生的创意火花,在课堂讨论、手稿修改过程中不断碰撞、激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生爱上通用技术课了。“以前是老师在课堂上等学生,学生迟迟不来,现在是一到放学时间,学生就到通用技术课教室讨论、研究,很多学生都对通用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岳云霞说,她从课程改革中,收获了作为当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带动一批教师和学校改革探索

  将纸艺服装与世界遗产相结合的通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很快引起了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中学的关注。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赵保军评价说,这种创新实践,突破了技术课程的局限,整合了社会实践,结合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是在通用技术课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典范。

  很快,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将纸艺服装与世界遗产教育结合的改革探索作为试点,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帮扶,以通用技术课改革课题的形式在全市60多所中小学推广,顺势推出全市的纸艺服装展演活动,带动一批教师和学校开展通用技术课的改革探索,北京市很多学校都刮起一股“纸艺服装设计”的时尚风。

  “将世界遗产概念引入通用技术课,促使教师不断从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方面丰富完善自我,从技艺传授者变成文化传递者,从手工指导到精神引领,不少教师自身的才华被激发,生命活力被调动,不仅达到自我认同,也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袁爱俊说。

  目前,北京市已有一批学校开设纸艺服装设计的课程或活动,将其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特色办学项目,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袁爱俊看来,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只有文化真正进入学校,才能形成比分数和知识更强大的力量,去冲击只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袁爱俊说,“将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到学校中,在教育中体现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才能让学生得到文化的‘母乳’,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者。”

  培养一群有文化自觉的学生

  世界遗产教育同样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今年的北京市中学生纸服装设计大赛上,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设计作品《古·今》作为压轴出场,惊艳全场。

  “主题灵感主要来源于我国篆刻中的阴阳刻,不仅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五神兽,同时还融入了未来的设计理念。尚古这一系列主要突出的是古典美,承今这个系列极具未来科幻色彩,大面积使用堆叠,褶皱,折纸等手法力图表现出篆刻的阳刻效果。”设计师之一的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二学生朱美瑄说。朱美瑄去年就参加了纸艺服装大赛,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做“顶级服装设计师”,在服装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服装更时尚。

  在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纸艺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完全走进了世界遗产,去欣赏、去揣摩,并提炼精华转化到服装设计中,他们攀登长城,走进故宫,学习剪纸,研究青铜与瓷器,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世界遗产的价值。而当他们把世界遗产的元素和内容融入纸艺服装设计时,世界遗产也不再是与他们无关的文物,而成为融入心灵的文明记忆。

  “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传承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完全可以这么认为,年轻的生命便在古老的文明中变得饱满,飞扬的青春也因为无限的创造而精彩纷呈。”袁爱俊说,“依托世界遗产教育,深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用文化涵养生命,做有功德的教育,成就的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有文化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