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服务教育改革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7月6日上午,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中国教师报创刊10周年读者座谈会在京举行。图为座谈会会场。本报记者 鲍效农 摄

    本报北京7月6日讯(记者 李凌)一壶淡茶抚今追昔,满怀激情继往开来。今天,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中国教师报创刊10周年读者座谈会在教育部举行,记者、编者、读者会聚一堂,以读者座谈会这种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形式,听取读者对办好报纸、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庆祝中国教育报30岁生日和中国教师报10岁生日。

    30年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满载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中国教育报应运而生,1983年3月3日试刊,当年7月7日正式出刊。历经30年风雨砥砺、创业奋斗,中国教育报已从几十人艰苦创业、铅字排版印刷的周一刊,发展到拥有两百名记者编辑、36个记者站,对开八版的彩色日报,同时开辟网站、微博、微信的全媒体平台,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综合性的主流权威教育新闻媒体。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座谈会,代表教育部党组对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中国教师报创刊1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杜玉波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教育报创刊30年来,秉承“方向性引领 专业化服务”的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鼓与呼,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树立教师形象、维护师生的利益鼓与呼,在教育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奏响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中国教师报创刊10年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讴歌了一大批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两报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

    杜玉波强调,教育新闻宣传要“走群众路线,为读者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媒体的生命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由之路。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定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走群众路线,为读者服务。一要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二要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惑者、引导者。三要转作风改文风,走百姓路,说百姓话,述百姓情。四要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打造群众喜爱的媒体平台。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陈舜主持座谈会,他指出,报纸的生命力来自于读者,报纸的读者越多,报纸生命力就越旺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要用群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心声,表达群众的诉求,办好群众的报纸,沿着“走群众路线、为读者服务”的方向,把报纸办得越来越好,更好地服务读者需求,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座谈会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读者代表带着对报纸的深厚感情,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提出了许多办好报纸的建议,会场洋溢着温馨而又亲切的氛围。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是中国教育报多年的老朋友,在报纸上刊发了一批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章。他称赞中国教育报有一支值得信赖和善于交流的记者编辑队伍,一股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一种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眼光和能力。这样的报纸“老少咸宜”,不同层次的人都喜欢看。

    中国教育报是广大师生群众的贴心人、引路人,帮助大家学习成长。甘肃武威退休火车司机穆学仁通过读中国教育报,获得参加自学考试、自学成才的勇气和力量,不仅成功拿到大专学历,还在中国教育报的启发下走上文学之路,屡屡荣获创作奖。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华应龙与中国教育报相伴相知、共同成长30年,不断从读报用报中获得滋养,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从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闻名的数学名师。

    中国教育报以其专业权威的定位,赢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成为他们做好教育工作的良师益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动情地说:“读中国教育报,如遇良师,帮我提高自身修养;如遇挚友,助我扩充专业视野;如添高参,助我做好教育决策;如长耳目,帮我了解基层情况。”

    对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中国教育报是他们推进改革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表示,近年来,中国教育报重要条位报道潍坊教育改革进展、经验30多次,“没有中国教育报的呵护和报道,潍坊的教育综合改革达不到现在的效果。”云南沧源县教育局局长张国宏2007年由乡镇党委书记转任县级教育局长,他在发言中表示,正当他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均衡发展,落实研训提质感到迷茫时,正是中国教育报的宣传报道,为他指点迷津、解疑释惑,帮他成功实现向教育局长的转型。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从高中开始阅读中国教育报,他称赞中国教育报是传播教育思想的高地。他提出,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挑战在家庭,中国教育报要将影响力深入到家庭教育,还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传播教育思想,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发展。

    出席座谈会的有忠实读者、报道典型、专家代表,来自《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媒体代表,以及教育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代表,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编辑代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