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引领时代的先锋 那些推动改革的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咬定青山不放松——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 本报记者?苏婷?任启明???1996年6月10日

????希望之路——烟台教改实验区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本报记者?张玉文 1997年8月29日

????加大投入改造21所薄弱学校?四种模式使优质“软件”流动起来 邯郸三年打造无择校城市 本报记者?杨占苍?刘华蓉 2009年11月6日

????一体化?全覆盖——成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李耀明?翟博 2009年11月10日

????孩子在哪上学家长不用操心?——看辽宁盘锦25年来如何杜绝择校 本报记者?刘玉 2010年3月22日

????积分制能否为流动儿童敲开校门 ?本报记者?柯进 2010年7月14日

????改革让农村校绝处逢生——山西省晋中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访纪行 ??本报记者?李曜明 ?张婷?禹跃昆 ?2012年4月5日

????打造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江苏省盐城市治理中小学择校采访纪行 本报记者?翟博 ?张以瑾?张学军 ?2012年6月5日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生在学习烤鸭技术。任启明?摄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烟台招远北关完小珠心算实验。资料图片

    邯郸市邯山区兴华小学在上绢花课。资料图片

    晋中民歌、小花戏走进课堂。资料图片

    盐城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园内玩耍。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湖南汨罗 力推素质教育打破“片追”怪圈

 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处于改革风起云涌、高潮迭起之时。从家长、学生到学校,全社会“死盯”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社会舆论强烈呼吁求解这一教育难题。

 核心提示

 全市范围内对重复教育、班级学额、学生年度留级率进行全面整顿控制,实行单方面“裁军”;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督导独特的督政功能,使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和为教育发展办实事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

 采访记忆

 1996年5月,我踏上了汨罗的土地,探访该市走得并不平坦的素质教育之路。虽然南方的青山绿水就在近旁,虽然对耳熟能详的屈原故里早就心向往之,但是采访的行程紧迫,想象中的风景和遗迹都与我没有“擦身”便过了。而几天当中,我却通过与有关方面领导的交谈与访问,亲身感受了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的勇气和魄力;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一些学校,参观和体验了大量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活动和改革新举措,也看到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成果。

 回京后,真情实感引领着我,写出了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咬定青山不放松》。汨罗经验推出后,这座小城热闹非凡,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挤满了当地大大小小的旅店,而这个宝贵经验本身,更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也许,这样的收获更有意义吧。

 回想起这次出差,在一开始似乎就显露了不同平常:时任总编辑赵书生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布置任务,说明报社对推进素质教育、传播典型经验的重视;此次出差,我又是与几位国家督学同行,一路深得专家指点,受益匪浅;也是此行当中,正赶上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汨罗视察素质教育,我也有幸随同参加了在当地的活动。

 可以说,奋力走出“片追”怪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湖南汨罗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汨罗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本报记者苏婷)

       山东烟台 全国第一个教学改革实验区

 背景

 在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学生、家长到学校及社会都在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背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呼声四起,各地纷纷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核心举措

 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办法,把小学生从分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初中基础年级实施“分类指导”,在毕业年级实施“分流教育”,不必千军万马都去挤“独木桥”。改革中考招生制度,把高中和中专学校招生名额与乡镇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挂钩,把升学竞争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

 采访记忆

 这次采访走访了近10个区县、召开了多个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笔记都记了两大本。但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在一个当时就有60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改革的切入点都是许多地方连碰都不敢碰的难点,这种胆识和魄力真是令人佩服,烟台不愧为全国第一个教改实验区!

 曾经,烟台的升学率在山东省一直名列前茅。一份调查令人震惊。全市每年考入大学最多的人数也只占同龄人口的6%,这就意味着94%的学生将走向社会。在烟台招远,我们听到一句话——“种地不如老子,干活不如嫂子”,当地人形象地描述了那些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学毕业生的尴尬。改革就率先从这里开始了……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回京后我一气呵成写出9000多字的长篇报道《希望之路》。报道刊登后,反响强烈,作为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烟台被推向全国。几个月后,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会议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对全国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从区域性试验进入了全国性改革的阶段。

  此次采访,让我记忆深刻,上世纪90年代,当实施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和教育同行的共识时,人们更期待素质教育能从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烟台作为全国第一个教改实验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而我在赵书生总编、刘永增副总编的指点下,顺利完成这一重大报道,亦受益匪浅。(本报记者张玉文)

  河北邯郸 学区建设让孩子们享受优质均衡

 背景

 在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上好学”成为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使社会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择校热。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一矛盾,成为社会、教育部门每年关注的焦点。

 核心举措

  “学区建设”是解决农村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效办法。河北石家庄市采取市区与郊区不均衡的优质校与薄弱校“联盟”的办法、邯郸市采取市区不同区域、学校间不均衡的优质校与薄弱校间“托管”、“兼并”的办法,迅速使市区与郊区,市区不同区域间、学校间达到均衡。

 采访记忆

 2009年我去燕山深处采访,河北省承德县深山黄旗湾村村民李凤云让记者一定要把她两个女儿的故事讲给当时的温总理听:“我有两个女儿,姐姐杨晓娟,今年20岁,妹妹杨珊,今年17岁,3岁之差使我两个女儿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晓娟2005年初中毕业,那一年,她所在的老爷庙乡中学共有50多个考生,中考成绩揭晓后竟没有一个考上县一中的。初中毕业后,杨晓娟随着打工的人流到了北京,在一家饭店打工。杨晓娟的命运轨迹是老爷庙乡几乎所有青年人走过的轨迹。

 2007年,县里搞学区建设,老爷庙乡中学合并到上板城中学。正在上初二的妹妹杨珊便到上板城中学就读,2008年妹妹参加中考,以505分的高分被承德市二中录取,当年老爷庙乡竟有6个孩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李凤云说:“如果早3年建学区,大女儿今天肯定正坐在哪个大学教室里读书呢!”

 这个故事令我兴奋,我决定深入采访学区建设。经过数月采访,跋涉数千公里,写成了《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均衡的素质教育》这篇稿子。稿子发表后,迅速引起巨大反响,中央有关领导对河北经验作出批示,当年11月,教育部在邯郸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组团到河北参观学习。现场会召开后,我又在邯郸深入采访,就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举措写成了《邯郸三年打造无择校城市》一文。稿件引起的反响让我振奋,但更让我振奋的,则是有更多孩子因为学区建设而改变了命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