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全投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毕舸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并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所提倡的“知识+技能”,本应是这些年来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所提倡的社会公平原则,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上做到更多的公平性。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社会上存在对高职严重的认识误区,把高职生当成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一等的差生,高职教育投入长期存在历史欠账。政府不能一方面提倡学生放下身架,把高职作为成才的第二条路,另一方面却对高职存在明显的制度歧视,无论学校定位、师资待遇福利保障以及政策扶持上,与高校之间差距悬殊。

    高职教育改革关系着中国发展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绝不是要放弃“中国制造”,而是要将“中国制造”转型为中高端制造业,这需要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步配套。实际上,高职教育改革未必需要国家承担全部投入。德国职业教育中来自企业的投入占70%以上,而政府投入仅占30%。企业是最需要也最了解职业教育人才的主体,有着投资职业技术人才的强大动力。

    既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一步放在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就要尽快走进改革深水区,不回避以往在职业教育上存在的思想与行动误区,在政策、资金各方面做到“全投入”。政府做好引导者角色,加大对于高职教育的公共投入,同时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强化必要的法律监管,并激活企业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积极性。然后一边“试水”,一边进行任务更为艰巨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