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刘磊 黄蔚

    近日,一封感谢信摆在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的案头。信中称,“成都市圈层融合战略和委托管理实验让一所农村学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得到了当地老百姓一致称赞和好评”,落款为“崇州市桤泉镇人民政府”。

    一个乡镇政府给上级教育部门发感谢信,这并不多见。“圈层融合”是什么?“委托管理”怎么操作?成都市实施这项战略基于怎样的考虑?成都教育格局又因此发生了什么改变?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成都,探访这座城市正在进行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圈层”加快融合

    摊开成都地图,宛如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按照地理远近,成都市将下辖的19个区县划分为“一圈层”(中心城区)、“二圈层”(近郊区县)和“三圈层”(远郊区县)。

    “虽然各圈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地域不同呈现出一定差距,但我们希望每个圈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吕信伟的话道出了“圈层融合”战略的意义。

    2012年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圈一体”、“圈层联动”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市域经济。

    经济要发展,教育当先行。成都教育人决定主动担当“三圈一体”发展战略的“引擎”,通过加快教育的“圈层融合”、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带动全域成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教育此前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早在2007年9月,成都市就斥资14.5亿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41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成,近60万农村学生受益。农村学校的校舍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按照“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对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和评估标准6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破除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2011年,成都市发布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与评价》报告显示,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综合得分为80.1分,位于全国前列。2012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又新增40亿元启动城乡学校标准化提升工程,从人、财、物3方面高标准优化配备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城乡教育水平。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成都市城乡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变,特别是县域内、校际间的教育均衡化水平大大提升。”吕信伟说,“圈层融合”战略使成都初步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跨越。

    托管领办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实现教育“圈层”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现行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于此,“委托管理”和“名校领办”便在成都应运而生。

    2012年8月,成都市青羊区金沙小学副校长郑劼彦,成了蒲江县金钥匙学校的“掌门人”。将一个辖区学校的干部派到另一个辖区学校当校长,这在成都市还是第一次。这一切都源自一项“委托管理”的举措。

    “所谓‘委托管理’,就是一个县区授权另一个县区的一所学校来管理本地某所学校,托管期间,被委托学校拥有对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的全部职权。”吕信伟说。

    地处“三圈层”的蒲江县金钥匙学校便成为第一所被托管的学校,“新东家”来自“一圈层”的青羊区金沙小学。“我们希望通过委托管理,让金钥匙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县出类拔萃,继而辐射带动其他农村学校。”蒲江县教育局局长雷雨说。

    和郑劼彦一同到校的还有两名年轻的副校长和一名英语教师、一名计算机教师,他们5人作为青羊区派出的团队,对金钥匙学校进行全面管理。郑劼彦和同事们帮助学校重新凝练了文化主题、规划了校园环境,提出了“绿色教育”发展理念。

    与“委托管理”同时展开的,还有“名校领办”模式。2012年8月,位于“三圈层”的金堂县城区家长送孩子读书多了两个选择——地处“一圈层”锦江区两所优质名校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和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来到金堂县办起了分校。

    “如果说托管对象更多是针对乡镇学校的话,那么名校领办的对象则往往是县区城关学校。”吕信伟说。在市教育局的主导下,锦江区和金堂县两地教育部门达成协议,金堂县提供场地和经费,锦江区输出人力和先进教育理念,在金堂县城区办两所分校。新学校教师按照本部的要求和标准全部从当地招聘,校长则由锦江区指定和选派。“托管”、“领办”两种模式,就是用城区名校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其管理教学水平,给郊区学校树立榜样。

    每个孩子都能尽享优质均衡教育

    “三圈层”的崇州市桤泉镇思源学校是成都市第二所被托管的学校,地处“二圈层”的温江区派出团队全面接手这所学校的管理。

    学校现在的校长刘云亮原本是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副校长。他告诉记者,虽然只托管了一年,学校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推行有效课堂改革,老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学生巩固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还增加了课堂辅导时间”。

    仅仅一个学期,桤泉镇思源学校参加崇州市质量测评,进入前10名的学生就从原来的6名一下子增加到16名,学校此前仅有个别年级学生名列前茅,现在每个年级都涌现出优秀学生。

    而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教师。今年40岁的邹必武是金钥匙学校的一名老教师,新的管理团队的注入让他重新找到了职业的兴奋点。“托管给我们送来了很多优质教研课,增加了许多外出培训的机会,视野一下子又打开了。”邹必武说。

    同样的感受在桤泉思源学校教师们那里也得到印证。“仅仅一学期,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支出就达到8万元,比以往多了一半。”刘云亮说。

    成都老百姓对城乡教育一体的“圈层融合”发展战略及其取得的成效交口称赞。“家长们到学校参观,看到孩子们个个开朗大方、朝气蓬勃,既惊讶又兴奋。”成师附小金堂分校校长喻珂告诉记者。

    目前,成都中心六城区已先后与远郊9个区县建起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六城区130所学校还与远郊168所学校签订了结对发展协议,而这一切都是在不额外增加教师、不额外增加组费的前提下进行的。

    今年年底,成都市将全面推开“托管”和“领办”这两种跨区域办学模式,保证每个县域都将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委托管理,全市名校领办学校达到3—5所。

    “随着各圈层的教育渐渐融为一体,全市孩子共享优质均衡教育的梦想将不再遥远。”吕信伟说。

    □新闻拓展

提供均等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黄新初

    强市必先强教,兴蓉必先兴才。“学有良教”,是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宜人成都”建设的重要任务,既为今后一个时期成都教育事业指明了努力方向,也将为成都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当前,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学有所教”的阶段,正在向着“学有良教”的更高目标奋力进发。实现“学有良教”目标,关键点之一就是要在推进教育均衡化上下功夫。

    要握紧“教育公平”这个标尺,着力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学有良教”这个目标是否实现,首先就要用“教育公平”这个标尺来衡量,前提就要看能否为每个青少年的人生之路提供公平的“起跑线”。当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全域覆盖的义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学龄儿童失学”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教育公平”已经在“教育机会公平”这个层面得到体现,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要实现“教育质量公平”。要下大力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合理配置好城乡之间、圈层之间的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努力为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优质化的教育公共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