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梁好

    这是一所课改名校,每天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当我满怀敬仰之情步入学校时,却在学校的墙壁上、走廊间、橱窗里看到了一条条这样的标语:“个个能优秀,人人争满分”,“坚持时时竞赛,勇争项项第一”。而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以及印发的宣传资料中,也不乏学校在当地教育局的考试排名。诚然,这样的做法,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适度的紧张感,从而突破自我、勇超直赶,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从学校的教育成果来看,这样一所县属学校在全市学业水平测试之中,名列前茅,成绩斐然。然而,即使这样,“个个争第一”的口号,就是合乎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吗?

    教育口号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结晶,什么样的教育口号折射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教室门口,我发现一个小小的宣传栏,宣传栏中第一部分张贴的是学习标兵,全是考取“双百”的学生;而第二部分张贴的则是“进步之星”,是与上次考试成绩相比有所提高的学生。在这个班级教室的黑板上,挂着一张纸板,纸板上记录着学生每一周的学习成绩,密密麻麻,可见每一周学生都是需要考试的。看到这些,我似乎隐约知道了学校骄人教学成绩的由来,而透过这密密麻麻的成绩表,似乎又看到了学生们忙碌于频繁应考的情景。于是一个问题萦绕心间:这就是所谓的“名校”?这就是所谓的“课改”吗?

    “个个能优秀,人人争满分”。在学校管理者的意识里,成绩是第一位的,且这种成绩定位很高,就是满分,即使失掉一分也不行,学校所创造的激烈竞争氛围,就是要让人人向满分看齐。的确,让学生追求卓越,无可厚非,但是,优秀就等同于满分、满分就等同于优秀吗?学生之间是有所差异的,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智力的原因,更有家庭原因、性格原因,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满分,每一个学生都去争取第一,这样的目标是否太高?是否切合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实际?是否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无尽的学习压力呢?而这部分学生为了所谓的满分,又将牺牲多少课外时间?而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呢?

    二十世纪初林砺儒先生出任北师大附中校长时曾提出“80分万岁”的教育口号,在他看来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而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全人格而非是无可挑剔的分数。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境界,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北师大附中才走出了诸如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这样的杰出人才。相比之下,这所“课改名校”将学生的分数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育人的根本定位在考满分、争优秀、夺第一、考名校、上本科之上,是否充斥着赤裸裸的功利思想与应试思维呢?而这样的教育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优秀,即使每年的高考成绩再喜人,又岂是优质的教育、好的教育呢?而学校即使被冠之以光鲜的课改名词、包装成时尚的课改典型,又岂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呢?

    朱永新教授曾提出“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当然不排斥考试,却绝非仅仅是考试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是指向学生长远发展的,更是幸福而快乐的。很难想象,每天在“勇争满分”的教育思想灌输之下,每日在考试排名的紧张压力之下,学生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精神是愉悦的。而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学生即使获得了满分,即使夺得了第一,失去的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或许,失去还有对学习的长久乐趣。这又岂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呢?

    真正的教育应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去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眼中,“第一”的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这点至关重要。如不然,教育必将误入歧途。对此,这所“名校”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而前来参观学习的校长、教师是否应当理性对待学校的办学成绩呢?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