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好教学点,愧对乡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杨仲勋

    “黛眉奇景佳天下,应叹桃源小洞天。”黛眉山在黄河中游小浪底库区南岸,地处秦赵会盟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部的韶山余脉。王栓堂任教的南村乡金灯河村,就位于大山的褶皱里。

    53岁的王栓堂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14岁时,因父亲患病去世,尽管他当时成绩很好,但仍没有念完初中就辍学在家。从那时起,王栓堂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希望将来能够当一名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金灯河村距离乡政府驻地约有25公里。由于大山阻隔,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通电,上世纪末才铺上沙石路。1981年7月,王栓堂以计划外民师的身份,在金灯河小学土岭教学点开始了教师生涯。当时每月仅8元工资。“家里耕地又少,那几年生活特别困难。”1986年秋天,王栓堂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间,他潜心学习,系统掌握了有关小学教学的方法与技能。

    那时,王栓堂经常往返于县城和山村之间,每次都要翻越好几座大山,一次雨天赶路,直到天黑了还空着肚子,走到临近的石井乡一个旅社时,已是精疲力竭、又累又饿……有时途中遇骤雨、电闪雷鸣,他就靠着间歇的光亮,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他曾遇见过突然窜出来的野猪,碰到过双眼闪着绿光的狼群……

    在金灯河小学一楼的教室里,4个个头高低不一的学生正在上课。王栓堂在这个复式班里巡回辅导,时而耐心地指出一年级学生高燕云、张欣悦习题中的错误,时而帮助二年级的宋佳强读着课文,时而手把手纠正着小佳丽握笔的姿势……

    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到2008年以后,人数就一直是个位数,先是8人,再逐年减少到5人、4人。面对生源不断减少的窘境,王栓堂有些落寞,也有些无奈。“家长把孩子送来,咱就要尽力教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要不,娃们小小年纪就要到离村25里地的地方上寄宿班。” 

    由于回家的路比较崎岖,学生经常到王栓堂家里吃午饭,有时王栓堂到乡里开会,或者到县里参加教学活动时,妻子就义务到学校承担起辅导和照看学生的任务。

    有人曾向王栓堂提议,没有几个学生了,干脆就在家里教孩子算了,照料家务、干庄稼活儿也方便一些。但他却一笑置之:“咱既然教学,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哪能随便挪动地方呢!”

    “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干不好,真没法向乡亲们交待!”这些年来,王栓堂大多是包班上课。他一直铭记着小学教师的天职就是帮助学生打下知识的基础,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笔顺到笔画,从字母到拼音,他从未出现过知识性错误。乡里抽考,王栓堂所在的学校多是第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区学校的生源也随之越来越少,类似金灯河小学这样的教学点逐渐消失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然而,像王栓堂这样默默无闻奉献在偏远山区的普通教师,不正是那盏在当地人中口耳相传、照耀着一潭碧水的金灯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