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背后是文化 ——记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学校文化 □ 张 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没有优异的办学质量、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名校林立的江淮大地,这所学校或许会名不见经传。然而,这所学校却芳名远播,不仅在怀远,在蚌埠,而且在安徽,在全国一定区域,都吸引了无数热情的“取经”者,它也因此成为安徽“教育地图”上一个众目所归的亮点!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一所普普通通的县级中学,通过几代人的奋力拼搏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一所“地地道道”的“淮上名校”,创造了一个可赞可叹、可歌可泣的“平凡的奇迹”!

  怀远一中的盛誉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创造的“高考奇迹”:在硬件条件极为一般以及普通生源、普通师资的情况下,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创造了高考成绩全省第一的奇迹。此后,在国家、省、市级学科比赛中怀远一中屡创佳绩,高考成绩也逐年攀升。近10年以来,怀远一中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年名列蚌埠一市三县前茅,涌现出了王雪莲、沈大伟、程殊殊、刘刚、徐纯纯、李琪等蚌埠市高考状元,录取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重点高校的人数1000多人。

  不俗的起点 高远的“立意”

  怀远,是大禹治水、卞和献玉之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卞和献玉,忠贞诚笃无怨无悔的崇高品德,成为怀远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这是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更是我们教育承载之所在。正是承载着这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怀远一中才得以形成她今天独特的文化内涵。百余年来,怀远一中的名字在中国大地上并不陌生,始建于1903年的怀远一中,其前身是美国基督长老会开办的含美学堂。从1919年到1928年,一些进步师生先后参加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1929年正式注册为“私立淮西中学”,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为学校题写校名。

  那时,学校就有了校歌:“淮西久为学者宗,荆涂灵秀钟。黑暗世界一晨钟,吾辈知所众。中外一堂乐融融,春风化雨浓。任重道远,切莫从容……”悠扬的弦歌、古朴的词句道出育才济世的宗旨。逝者如斯,但内蕴其中的思想却永不褪色。

  先贤的精神和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留”,像优质基因那样,潜入、流注和运行于怀远一中汩汩不断的血脉中。一中有今天,不能不说也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弥足珍贵而又历久弥新的“昨天”!

  思想的传承 文化的超越

  筚路蓝缕,艰苦卓绝,早期的“一中人”以敢于担当、奉献自我等品质为学校未来发展着上一层朴素清新的精神“底色”,在此基础上一代代“一中人”绘出一幅幅“新美的图画”。1958年底,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怀远视察,对一中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1978年定名为“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属于市级重点中学。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这些作为一中发展轨迹中独特的历史印迹,深深铭刻在了每一个一中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鲜活的文化。

  教育,首先应当是文化的传承。深谙其道理的怀远一中校长王广喜,决定用文化来引领新时期的一中。文化的传承不能割断历史的文脉,历史割断了,文化就消失了。于是,走进怀远一中,看到的是一个中西合璧、古朴而又现代的校园。

  这是一座张扬着现代文明的校园,“现代”是她的呈现方式,世纪之交拔地而起的淮西楼、荆璞楼、电教实验中心楼、教师公寓楼、学生公寓楼、政道科技楼为这所百年名校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然而,在这所学校的背后又流淌着一种生命气息的教育,“古朴”是她的精神内核。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小西楼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与小西楼紧邻的中楼,虽经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建于1909年的迎曦楼、听松阁、悦杏斋、知桂轩、清留居、民康楼等灰色砖瓦早已被风雨驳蚀;清留居门前挂着怀远县文物管理所的牌子,这里不仅是文物专家和学者经常驻足的地方,也是青少年了解怀远悠久历史的重要窗口。

  走在怀远一中校园里,看到那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老虎墙,飞檐斗拱,让人感觉是走在古典园林中。而怀远一中校长王广喜说,“这不仅是一所形神兼备的‘古典园林’,她更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事实上,作为一所历史名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光是校舍、质量等表面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便是学校的文化和个性。怀远一中,在百余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深深蕴含于一中人灵魂深处的独特的精神文化—— “怀德致远”的校训。

  “怀德”语出《论语》,意为“怀念恩德”;“致远”语出《礼记》,意为“实现理想”。“怀德致远”既有“追怀先贤高尚志节”之意,又包含着对怀远一中师生“修养美德,实现远大抱负”的期许。

  “怀德致远”的文化精神是怀远一中的神韵,这是一种属于怀远一中自己的气度、风范和艺术,她造就了赫然挺立的怀远一中,她雕刻了一中人深刻的灵魂。在这一灵魂的感召下,怀远一中人文蔚起,英才辈出,著名革命家廖运周将军,航天巨擘王宗银,中科院院士张本仁、张裕恒,乡土作家祝兴义、潘小平,民营企业家的典范“巨人”史玉柱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均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文化立校,秉承“植根于爱”的办学理念,让师生在这里收获成功与快乐。

  ——王广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