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 “隔”住了什么 □ 本报评论员 翟晋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

  由于生存压力的增加,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通常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部分儿童成为祖辈家长照看的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中国留守儿童已达7000多万。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由于父母离家时间太长,有的留守儿童已经忘记了父母的模样。

  无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普遍的现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毋庸讳言,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具有很多优点。大多数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而且往往比年轻父母对孩子更宽容,更有爱心和耐心。祖辈家长积累了许多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然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忽视。

  亲子关系本是与生俱来的,最亲密的关系。对儿童特别是幼儿来说,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是他们最需要、最自然,也最适宜的。著名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小鸭在出生后的关键期,会把自己身边的动物当成自己的父母。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不少隔代教育的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比和自己的父母更亲密,他们已在情感和心理上把祖辈当成自己的父母,但在血缘关系上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容易造成伦理错位和心理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有些观念甚至已经严重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在许多家庭,祖辈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满足其无理要求。这种无原则的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自利和唯我主义,无法建立伦理观念和社会规则意识,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让许多老人唯恐孩子“吃苦”,往往去包办孩子应该做的事,喂孩子吃饭,替孩子穿衣,帮孩子背书包,甚至背孩子上学……这种过度保护的“温室育儿法”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需求,使得幼儿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弱。

  在教育方法上,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很多祖辈家长不敢让幼儿冒险,这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一些祖辈家长甚至不敢放手让幼儿多做运动,这可能会造成幼儿感统失调。

  另外,一些家长制作风较浓的祖辈过度干涉年轻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有些祖辈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年轻的父母,还有一些祖辈当着年轻父母的面尊重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但又背着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相反的教育,这容易造成孩子表里不一的两面派性格。

  总之,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它应该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但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情绪的成长非常重要。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补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最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为家庭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只有减轻年轻父母的生存压力,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爱和教育孩子,让儿童健康成长。这不仅关乎他们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也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一个常识。

  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了我们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