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活出你的精彩 □ 郑立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做了22年的教师,干了22年的班主任。我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做着精雕细刻的工作,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成就着一批批的学生,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我读着书,教着书,写着书,偶尔也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哼着歌。讲台就是我的小舞台,小伙伴们便是我倾诉交流的对象。在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中,我和学生们收获着教学相长;班级就是我的自留地,我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播下一些被称为责任、爱心、自信的种子,并且看着它们生根、发芽、开花。对此,我感到无比富足。

  教育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一种创造智慧也需要智慧的职业,我永不会感到枯燥。即使班级不变,我也要变而且必须变,而最重要的是我的小伙伴们都在变。我必须每天都要睁大好奇的眼睛,来观察他们的变化;我必须调动全部的脑细胞,来应对他们的挑战。因为我知道,失去了他们的相伴,我一定会很孤独,所以我千方百计变着花样吸引着他们一起奔跑。

  “管”与“理”有机融合 品尝着思考的乐趣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班主任就是忙、累、烦的代名词,缺少自由,毫无乐趣。诚然,谁都不会否认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可我们的悲哀也正产生于此——跟跑操、搞卫生、填表格、查晚睡……从早到晚跟着学生团团转,以至于把这个本来以做思想工作、精神关怀为主要任务的职业,变成了应付没完没了的事务、靠体力打拼的舞台。

  在我看来,班主任工作不能只用身在忙,更要用心去忙。因为班级管理的艺术,更多地体现在调整、谋划、经营上。所以,班级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如何处理“管”与“理”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班主任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管”就是要求、规范、评判、督促;“理”就是思考、研究、尝试、引导、完善,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鼓舞。同时,“理”还包括协调、理顺和理性的意思。协调,是指把不合适的工作制度、措施、方法等及时调整,而合适的,则要继续推广、继续深化、发扬光大;理顺指的是理顺思想,理顺情绪,理顺关系,理顺思路;理性,就是要有科学意识,按教育规律办事,班主任无论对待工作中的什么事都要有适度的分寸、科学的思维。“管”的侧重点在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的侧重点在依靠思考改变自己。“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态度和魄力,决定着工作的广度和宽度;而“理”体现着班主任的能力和智慧,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与“理”的有机融合。缺少了“理”,班主任的工作就失去了魅力和乐趣。

  面对家长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难约束的学生,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当班主任。22年来,我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情有独钟,即使在长期担任学校中层领导的过程中也一直兼任班主任。我努力追求着“管”的和谐、“理”的境界。为提高专业素养,我建立了自己的德育故事库、学生案例库、管理方法库和活动素材库;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我和孩子们一起创班歌、订班训、议目标、出班报,“自信演讲”使学生们每天都拥抱希望,“文明论坛”推动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每日宣誓”把感恩和执著深深刻在学生心房;为构建育人合力,我把家长会做成了内容精彩丰富的精神“大餐”,变换成提高家长理念的培训会、解决家校教育实际问题的研讨会、体验成功喜悦的表彰会、触动心灵感悟的感恩会;担忧学生们在休息日或假期中的教育“空白”,我从2004年起就建立了班级QQ群,和家长、学生在网上快乐交流,对学生及时督促和鼓励……

  我是怀着对教育之梦的追求踏上讲台的,庆幸的是,22年过去了,梦想依然在平凡的生活中燃烧。我对班主任工作的傻傻的“自得其乐”,也一直在延续。

  规划和执著齐抓 体味着成长的快乐

  多年的实践让我发现,我教得最好的往往并非我所熟知的,而是我最想要学习的东西。每年几个月的休息时间,使我有机会把思考、阅读和写作混合进行,而这三件事情都是我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我2000多册的图书,把我的小伙伴们惊得目瞪口呆;发表的百万字作品,也让我的小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一起记录成长的日子,留下生命的足迹;我们一起捧起飘着芳香的好书,品味经典的魅力;我们一起呐喊“我与众不同,要做最好的自己”;我们一起吟诵“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许多人在抱怨班主任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压力大的时候,我却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独有的幸福。

  我的幸福,就在于对班主任工作的沉醉。我借鉴许多名师成长的经验,给自己的40年教育人生设计了8个“五年计划”,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了每个阶段的追求和任务。

  按照规划,我现在处于第五阶段,即成熟与升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从追求‘知识传递’到关注‘生命成长’的思维转变”,二是实现“从追求‘生存自由’到建立‘职业信仰’的精神转变”,三是实现“从追求‘个人专业成长’到引领‘团队专业发展’的行为转变”,四是实现“从追求‘成名成家’到创造‘教育幸福’的价值转变”,争取走向真正的教育名师。我享受这种奔跑的快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圣人特别推崇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生成状态。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如果你有一个强烈的自我进取、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你就会主动地把环境的压力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积聚能力,不断地增值。“本立而道生”,到一定时候,你就会如水到渠成般地发出光芒。虽然肤浅,但今天站立的地方,我已走了好多年。沿着童年的梦想一步步走来,不知还要走多远,但我坚信正一步步逼近我的蓝天。

  个人和团队同行 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没有教师的幸福,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幸福,要使中国教育更好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然发展,必须引领广大教师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面对许多青年教师的消极倦怠,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能做什么呢?我没有钱财给生活窘迫者以资助,我没有权力给个性洋溢者以机会,我没有资格给才俊者以承诺……可是,作为一个在别人看来还算优秀的教师,如果我不能给迫切需要的青年教师以帮助和引领,我的所谓优秀又有什么价值呢?

  2009年9月,民间班主任工作研究团体“心语”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应运而生。我利用业余时间,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若干约稿和外出活动,带领老师们以网络为载体,互相学习交流,举行专题研讨、读书交流、讲座汇报、写作共赏等丰富多彩、高效实用的活动,吸引了全国28个省区市100多个地市的几百名优秀教师的积极参与,而且还引起了《中国教师报》、《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20多家国内著名教育媒体的关注。

  无论天南还是地北,每一个教师在教育上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都会牵动着“心语”团队所有人的心,一个人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我们曾一起为困难学生捐资,我们曾一起援助困难教师,我们曾一起走进贫困地区无偿培训师资……每个“心语人”有了工作的欢乐,也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每个人每天都被“喜事”感染着,一个人幸福就变成了大家的幸福。当然,如果有谁在班级管理或教育教学中有了成功的经验或是写出了得意的文章,也会毫无保留地在第一时间和大家进行交流、分享,一个人的智慧就变成了大家的智慧。在“心语人”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接触的每一个人群,都会洋溢起生命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看着众多教师的成长,听着他们快乐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喜在脸上,乐在心里。46岁的张玉芝老师焕发了激情,幸福得像个孩子;云贵山区的龙福莲大姐忘记了病痛,神奇地坚持;有些自卑的李德峰老师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潇洒谈吐;忧郁内秀的方煦老师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开始自信地生活……无论是在祖国边陲,还是在繁华都市,两年多来,“心语人”以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传播着幸福,带动和引领了全国数万中小学教师。我相信,“心语”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那些教师的发展模式,改变他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家庭,甚至连他们那些教室,也会变得一下子有了灵魂。

  我始终相信,教育因追求而幸福充盈。我和“心语”团队,正在班主任这片平凡而肥沃的土地上,努力创造着我们的教育奇迹,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智慧和爱心并重 追求着管理的科学

  许多人谈到做班主任工作,开口闭口都是一个字“爱”,好像爱真的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我却不以为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就如溺爱孩子的父母,收获的却是苦的果实。缺少了智慧,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经常被漠视和遗忘,所谓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的“四勤”,一直以来是优秀班主任的评价标准。于是乎,大多数班主任就像一头总在低着头拉车的老黄牛,我们看不到他学习、思考,也看不到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谈不上什么追求效益,讲究智慧。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类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走了一条粗放型道路,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高消耗——班主任和学生时间投入量极大;二是低产出——班主任和学生发展不全面、不健康;三是粗放式——对学生的管理、班级文化的培育、班级发展目标的达成,不全面、不到位、不科学;四是鄙视科学——班级教育的科学精神极其匮乏,对班集体和学生的发展规划缺乏辩证思维、科学思维。

  我觉得,爱是教育的前提和贯穿始终的催化剂,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爱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及其问题的欣赏和包容,而智慧则直指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将问题转化为契机。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恰恰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光有爱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敏锐地观察、灵活地分析、机智地处理、耐心地巩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还原学习的生命态 □ 张 博     下一篇:课改研究